□ 江东平
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人们的目光聚焦博物馆对构建美好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除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等功能外,还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当前,博物馆正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也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后指出,“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陈列在博物馆的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承载着人类的真实记忆,让我们看到来时路,也照亮前行的方向。
擦清历史之镜,更让我们深刻感悟和平的来之不易。“五一”小长假里,一位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观众说,尽管生活中有各种压力,但看到展厅里的那些老照片,就觉得自己的烦恼都不算什么,和过去的那个年代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野蛮的侵略、残暴的杀戮,留给后人的是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历史,不能忘记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不能忘记所有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没有从天而降的岁月静好,是前人的牺牲奋斗,换来了今天阳光雨露的和平安宁。
走好未来的路,需要我们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历史警示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道理。历经苦难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没有失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在各行各业里呈现了“励志人生”。《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25万多份观众留言,充满了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之路曲折艰辛,“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纪念馆的“大思政课”上,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听讲解、读史料、说感想,更加懂得“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句话的厚重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不仅是告慰革命先烈和遇难同胞,更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既见证历史,又启迪现实、昭示未来。我们要筑牢历史记忆、弘扬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 者: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评论员 江东平
·监 制:凌 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