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著作 ——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作者:于建玮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899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又如何将“三个倡导”落到实处,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释义》)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十分有启发性的回答,这种启发性使全书在内容上呈现出“三个导向”的特点:
一是它的问题导向。《释义》的问题导向建立于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冷静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上。《释义》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高度,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梳理,《释义》表明,不论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都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是相一致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不过,当前在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方面存在的诸如拜金主义、奢靡享乐、诚信缺失、社会浮躁等问题,加之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存在着的诸多矛盾,就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令人担忧的偏移以至失范。
《释义》一书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释义时,把这些问题具体地融合进来,不仅告诉读者当前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也指明存在的问题,如精神文明建设的缺欠、公平正义建设的不足、公民敬业精神的减退等等。这不仅体现出作者治学的严谨,也显现出我党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二是它的现实导向。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不同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释义》更加侧重于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有关的思想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看到它们超越于传统文化之处;对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考察它们在西方文明特别是在近代以降资本主义语境中的意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其历史与阶级局级性,并指出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新内涵;对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一方面考察它们与传统文化、西方文明中相关内容之间的语义关联,另一方面分析它们与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存在的关系,即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阐述,时时刻刻将它和我国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彰显了学术性的同时表现出很大的现实感。
《释义》一书不满足于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进行静态的解释,而是在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要素基本内涵之后,把它和当前存在的价值观失范结合起来,指明造成价值观失范的原因。换句话说,《释义》一书将现实导向与问题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说问题导向是“问诊”,那么现实导向就是“把脉”。如在分析造成义利关系失衡的原因时,《释义》认为,由于市场经济重利益的逻辑使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理性计算与道德压力的僵持,而这种僵持是从农业社会到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符合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作者对其他价值观失范问题的分析也按照这一思路。《释义》一书就显示出浓郁的现实维度。
三是它的改革导向。《释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所做的解释,并不是仅仅是词义学意义上的表述,而是要最终落实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上。也就是说,在经历了“问诊”“把脉”之后,就要开方了。为了解决价值观失范的问题,就在思想与实践层面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要靠深化各项改革来实现。《释义》直面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的现实,抓住了在这一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害,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如为了克服在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化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缩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收入;为了克服在敬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化体制改革,使我们身边不劳而获的情况减少。这种改革导向贯穿着《释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阐释的始终。
问题导向、现实导向和改革导向在《释义》一书中有机统一,浑然一体。问题导向是出发点,现实导向是依据,改革导向是归宿。从这个角度看来,《释义》不啻为一部在意识形态领域响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书,它必将大大地推进宣传、普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委党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