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辩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辩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辩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辩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三重维度

以上阐释为我们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矛盾分析方法与现实分析方法贯穿在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始终,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一)从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来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发生变化引起的。要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变还是没变,在何种意义上谈论变与不变,需要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旧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对比研究,而在作对比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如何判定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除了论述社会的主次矛盾外,还论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他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平衡的,即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就是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旧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先来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到底是前者决定后者,还是后者决定前者?显然,是后者决定前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目前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所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主要方面决定了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到底是前者决定后者,还是后者决定前者?1978年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30年的发展,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民的最基本物质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根本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的阶级斗争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因此,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经过以上对新旧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旧矛盾其实都是人民的实际需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新旧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不能满足人民实际需要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而且,新旧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主次方面没有发生易位,因此,也就不改变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社会性质。

但既然提出新时代新矛盾,说明社会主要矛盾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之前的新特点。这种新特点的出现,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主次方面发生位置颠倒导致的,而是主次方面都发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改变。首先,从人民的实际需要来看,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了新台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收入、环境、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其次,从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角度来看,即与人民的实际需要来说,生产力相对落后在新时代有其新的阶段性特征,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因此,从社会主要矛盾主次方面来分析,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并没有互易其位置,所以并未影响社会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的改变。从这个角度理解,新时代的新矛盾有其不变的东西。从社会主要矛盾主次方面表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新时代的新矛盾又有着很多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那么这一矛盾也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的不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的是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100年。100年的时间,我国的初级阶段必然会表现出阶段性的新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有着特殊的矛盾,如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界,我们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那么前一个时期的矛盾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4],后一个时期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15],从这两个特殊性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共性,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发展的需要与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共性始终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从长期性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我们就能容易地理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虽然社会主要矛盾由“物质文化需要”变成“美好生活需要”,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但主要矛盾的解决仍需立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16],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体现。过去为了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今,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仍然靠大力发展生产力。不管是东部、中部、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对有限,物质财富的相对有限,因为物质资源的相对有限,必然存在物质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分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涌流,三大差别才会消失,才会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我们当下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因素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够充分的问题。因此,当前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还需在“发展”中来解决,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17]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除了坚持一个中心,我们还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和发展动力问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18]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是否会引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的变化?细心的人会发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不变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变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上我们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党章,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美丽”纳入奋斗目标,并把“现代化国家”变为“现代化强国”。如何理解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总路线中的反映。“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领域的需求,还包括人民对政治、社会、生态领域的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总路线中的奋斗目标也加进去了“和谐”“美丽”。

不管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旧矛盾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都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始终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新旧矛盾本质上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导致的矛盾,新旧两种特殊矛盾也就可以概括为人民对发展的需要与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共性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从党的基本路线发生改变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需求层次的提升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容与层次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

上一篇: 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与启示
下一篇: 从新时代、新矛盾看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思想的当代结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