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6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历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关系到中学历史教育承上启下功能的实现。面对目前出现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形成合力,对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历史课程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对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第一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发现和寻找问题)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知识方面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基础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在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功能。
由于思想上的轻视,人们过于重视理科而忽略文科尤其是历史学科,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初中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重视度也不够等现象。有些学校高一刚入学对学生就进行文理分科,有的学生甚至早已做好了高二分科后就放弃历史学科学习的准备。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给基础年级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同时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龙源期刊网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6摘要: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高中新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以新的生命力。初中到高中不仅是知识量的变化,更需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系统的要求。本文从初高中教材比较的视角探讨高中教学的转变方向。关键词:历史教材学生能力新课改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心中的神圣性不言而喻。当然,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广大教师应告别“教教科书”的旧认识,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新思想。但无论如何,初高中历史教材还是存在着质的差距,那么,初、高中历史教材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面对这样的差别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第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要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教材是“通史+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进行编排。高中历史教材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对知识体系进行了组合,以“模块+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在必修部分,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这种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对知识基础极薄的学生来说,难以有条理、完整地归纳知识,难免觉得零散、混乱。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高一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方面、完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按单元构建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发现从未意识到的知识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有利于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二,考察标准不同,要求师生改变教育和学习方法。初中测试重知识轻能力,对知识的要求多停留在了解和记忆层面,学生划书背书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成效的。
高中测试则重能力,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简言之,高中学生应注重从史料出发的概括、比较、联系、讨论等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辨方法的训练。摘要:文章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明确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1.心理状态方面。
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
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 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10 诵应付考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 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 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 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 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 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 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
让学生在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 11 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 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 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 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 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 3.教学方法的衔接。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 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又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 12 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编写必 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 4.学习方法的衔接。教师首先得明确初中那一套死记硬背的历史 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适合高中。同时在课堂上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