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奋斗,期颐之年仍心系党史宣传教育,深厚的爱党之情令人感佩。”
牛年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赞扬他们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爱党之情,并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
新四军老战士为什么会想到给总书记写信?信中袒露了怎样的共同心声?新四军与上海有着怎样的深厚情缘?日前,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
肩负传承历史使命的“收信人” 更懂得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这几天,刘苏闽忙着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以及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3月2日,他还和新四军老战士阮武昌一起去了复旦,参加名为“我们同是收信人”的活动。
去年6月,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积极宣讲陈望道追寻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故事;今年2月,总书记给新四军研究会百岁老战士回信,希望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00后”老人和“00后”青年,同是“收信人”,同样肩负着红色传承的历史使命。接力棒,要一棒接着一棒传下去。
解放周末:您是什么时候收到总书记回信的?
刘苏闽:我是2月18日晚上接到消息的,已近12点了,通知我第二天上午到社联一起开信。第二天我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心情非常激动。看到总书记回信后,我们又专程去慰问施平、程亚西、胡友庭、顾海楼等几位新四军老战士代表,向他们汇报了总书记的回信。
解放周末:当时是怎么想到给总书记写信的?
刘苏闽: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建党百年之际,研究会的工作如何开局。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庆祝建党百年,理应走在前列。
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十分重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我会工作给予肯定与鼓励,要求我们“秉承历史,再接再厉,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走过百岁人生的老党员、老战士,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更懂得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经过综合考虑,我们决定选择以年逾百岁的老战士代表给总书记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无限深情与一片衷心。这不仅是新四军老战士的心声,也代表全体会员的心愿。
解放周末:这封信是怎么写的?
刘苏闽:这封信及附件是由我会几位主要领导和办公室同志初拟的。由于疫情等因素,我们选了10位年逾百岁的老战士为代表,逐个送阅。
这10位签名的老战士,除了最年长的施平,还有程亚西、顾海楼、宫芝、徐克、王湘、黎明、黎鲁、胡友庭、石丽。他们看到初拟的信件后认为,确实代表了自己的心愿,一致表示赞同与支持。
解放周末:具体有哪些心愿?
刘苏闽:在这封信中,大家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即始终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还回忆了老战士们离休后积极为研究宣传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奉献余热的历程,明确表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党的事业是任重道远、一往无前的。
老战士们说:“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为中华民族百年复兴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和战友,感恩几十年党的培养教育,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生命不息,奋斗到底!”
亲历者口中的历史 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是上海社联系统规模最大的社团,有新四军老战士近1000人、会员4000多人。
在这个政治性较强的学术团体中,“00后”“90后”长者不服老,“70后”“60后”老战士、老党员有干劲。自1980年成立以来,研究会坚持以“学习、研究、宣传、服务”为主要任务,以大中小学为主阵地,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持续讲好中国革命历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
“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年轻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0余年来,研究会的老战士、老同志们,争当革命历史讲解员、优良传统宣传员、思想教育辅导员,众人拾柴火焰高。
解放周末:您2016年到任研究会会长,5年来感受如何?
刘苏闽:我们研究会有“五多”——老战士多、英模人物多、专家教授多、离退休干部多、共产党员多。对我来说,是一次重新学习、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接触中,老前辈们给我留下了几点深刻印象:一是他们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学习,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二是他们牢记使命,一直努力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奉献;三是他们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为全社会做榜样。
比如,今年111岁的施平,是全国年龄最大的新四军老战士。他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入党。近几年来,我每年都会去华东医院探望施老。记得2016年探望时,他正在阅读陈丕显写的回忆录《苏中解放区十年》。那一年,恰逢陈丕显诞辰100周年,施老说要写篇文章纪念他。后来,他果然写了一篇约5000字的回忆文稿。
老前辈们虽然年事已高,有的已经是百岁老人或者接近百岁,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发光、发热。
2019年,当年105岁的程亚西同志主动要求出席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原市长曹荻秋的纪念座谈会,深情回忆曹老为建设苏北根据地作出的贡献。
98岁的王征明撰写了《铁窗赤子心》续集;95岁的张优撰写了《新四军中的文化人和文化纪事》;95岁的斯简撰写了《华野无线电风云》等;95岁的老战士、指挥家曹鹏和91岁的老战士、作曲家吕其明依然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老党员、老战士,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何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
解放周末:除了老同志积极发挥作用,研究会具体还做了哪些工作?
刘苏闽:我会与40多个学校、部队、街道、企事业单位有共建关系,坚持抓好以理想信念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至2020年就宣讲2100多场次,听众达40多万人次。
有人说,我们的讲述可能不像专业的党史研究者那么成系统、有深度,但亲历者口中的历史无疑会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与此同时,我会还积极开展史料征集抢救工作,采访老战士1200多人次;注重办好红色期刊,加强宣传教育,研究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光荣历史的刊物《大江南北》年发行量达15万份左右。
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是GDP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强大。为此,我们坚持“开门办会”。历史的东西、研究的成果,放在书里、堆在仓库里是远远不够的。
坚守和传承,不应“守摊子”“吃老本”
党的培养教育、红色家风的传承以及军旅生涯的历练,让刘苏闽很早就对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着深厚的使命感、责任感。
“我爷爷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1930年牺牲;奶奶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1934年牺牲;我的父亲是老红军,母亲是新四军老战士。”
1949年5月,刘苏闽的父母参加了解放上海战役;6月,两人在这座“重回人民手中”的大都市喜结良缘。接着,与2700多名上海青年一道,组成“南下服务团”,踏上了解放和建设祖国南疆的征程。
1968年,刘苏闽来到上海海军某部服役,度过了历时8年的驻沪军旅生涯。至今,他不忘父母当年的殷切嘱托:学习革命前辈为党为人民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在学深学透中锤炼政治品格,在实践实干中增长本领才干。
解放周末:您是如何理解“初心”与“使命”的?
刘苏闽:从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初心与使命就是坚守红色阵地、弘扬铁军精神。革命前辈开创的红色阵地,浸润着烈士的鲜血,决不能丢失。
正确的声音不去占领阵地,谬误就会夺走话语权。这种坚守和传承不是“守摊子”“吃老本”,而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增强活力、发扬光大。
解放周末:这也正是我们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
刘苏闽:是的。守住阵地是前提,传承精神是目的。
几年前,一个青少年军训营地的主任告诉我一件事:他们对来营地的中小学生做过简单的测验: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分别是什么日子?非常简单的题目,完全答对的还不到20%。在和机关的一些同志接触中,有位处级干部问我:怎么还有个新四军?这新四军是怎么回事?
我们在宣讲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战士们在声情并茂地演讲,台下有不少人在听,但也有一些人进来签个名字,过一会就走掉了。这些事情都让我们非常震惊。
解放周末:要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刘苏闽:我认为,一要克服形式主义,切忌赶浪头、出风头、抢彩头,要抓小、抓细、抓深,确保终端落实。
二要守土有责,强化阵地意识,尤其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勇敢斗争。
三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2019年上海解放70周年时,我会策划了“定向南京路,不忘‘5·27’”的定向赛。我们设计的路线,从南京路上的历史博物馆到四川路桥、外滩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外白渡桥。沿途共9个点,是当年解放军进入上海市区内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年轻人每到一个地点打卡,新四军老战士就会向他们介绍当时这个地点发生过什么战斗。这个活动反响热烈,得到不少年轻人的关注与点赞。
去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把定向赛活动搬到了网上,让大家在云端通过“打卡”军旗,认识更多的英雄集体、英雄连队。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传播新四军历史,我提议,是否有可能在上海建立一座新四军历史纪念馆,并在主要公共场合建立相关的标志性纪念物。比如,粟裕是解放上海战役的总指挥,能否在苏州河沿线选个合适的位置立一个雕像?让我们的年轻人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
刘苏闽
海军少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在陆勤部队、舰艇部队、飞行部队、军事院校从事政治工作40余年,曾被评为海军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师团主官,荣立二等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