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并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工具理论
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人类,便区别于动物,以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适应自然,导致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是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变化,而符号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两种心理机能
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
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高级情感。
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技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发展的实质
一个人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之下,由出生到成年,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机能的发展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织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一个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具有的能力或者机能;另一个是可能达到的水平,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儿童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有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上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与成熟与发展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必须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心理机能的基础之上。
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儿童早期还不能使用语言工具来主持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时的心理活动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的在头脑中进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