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式,其社会作用就是消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由此决定了这种矛盾的解决,主要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原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扩展资料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
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道要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广度工,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制度;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即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化;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制度来说,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该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是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是“
历史的直接动力”、“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有的概括为人们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有的说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的说是阶级斗争等等,都是错误的。50年代中期,我们党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对这些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企图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它在根本上不会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而应该是可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都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究其原因,一是政策过“左”,超越发展阶段,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体制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我们搬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要经济杠杆,排斥市场调节;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这种体制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很快就显露出弊端:过分集权,管得太严,统得过死,排斥商品和市场,妨碍基层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改革,转换成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就一方面使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改革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因而可以说,比起革命是通过摧毁旧的基本制度,解放生产力,两者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改革属于第二个层次。无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论断,还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趣学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