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牛安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内容提要:执政党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对正确认识形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意义十分重大;要正确认识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重大政治论断的科学内涵,厘清“人民”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含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没有变,这个矛盾将长期存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的政治路线、工作部署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同时写入十九大党章总纲。那么,为什么要改变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内涵和性质?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对执政党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正确认识国情和判断社会形势的基本要求。科学判断社会形势是一个政党决定自己行动纲领的基本依据,而社会形势错综复杂,正确认识形势是一个政党能力和水平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各种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和反映,科学判断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是共产党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方法论。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必须抓住其中影响最大的、起支配作用的矛盾,这是准确认识国情、正确判断形势的基本要求,对推动社会发展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否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脉搏,需要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判断力,这对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影响极大。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就曾经科学地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事实,就成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这表明,在形势急剧发展的革命战争年代,社会矛盾急剧变化,关注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发展,关注社会形势的转变,是制定党的政策必须非常重视的问题。一般说来,社会环境安定是社会主要矛盾相对稳定的时代,也是社会矛盾酝酿变化的时期。如果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不准确,就不可能制定和执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和政策,也就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然影响党的事业。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实际。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民有了更高层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和这些增长不相协调的,突出的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要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需要,就必须清醒地判断时代特点,顺应新时代要求,立足当前,规划未来,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的路线政策,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社会矛盾重大变化政治论断的基本价值所在。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党的历史上,因为错误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进而错误判断形势而引发的错误,曾经使党的事业受到严重损失。革命时期党在政治路线上发生的“左”的、右的错误,和在建设时期发生的错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错误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有很多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也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正因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八大党章总纲规定:“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而这也是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治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国内外各种矛盾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了失误,使得八大路线没有坚持下来。到1957年10月,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法就修改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此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发展生产转向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对各项工作拨乱反正过程中,也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这一判断写入党章总纲,规定:“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党章总纲,基本上回到了党的八大的提法,在语言上更加规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正确路线,就是基于这个主要矛盾理论基础上的。毫无疑义,如果没有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拨乱反正,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确制定和巨大成就。可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对执政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有多么重要。
二、正确认识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政治论断的内涵及地位
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论断,既需要厘清这个重大政治论断里的几个概念,也需要分析判断这一矛盾的性质和地位。
(一)和“人民”、人民的“需要”相关的几个概念。1.“人民”的概念。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所以,组成人民的,包括不同的民族、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团体、派别等。党的十九大党章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所有成员应该属于“人民”的范畴。综上所述,一是人民的概念非常庞杂,实际生活中,人民往往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二是“人民”中存在太多的差别。由于“人民”包含了太多的阶层、群体、派别、个体等,所以“人民”群体中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素养等,“人民”这个群体中是有很大差别的。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党的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表述和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述相比,最重要的一点区别,一个是“物质文化需要”,一个是“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认为,“美好生活需要”是更为严谨的表述,因为“需要”不一定是“美好”的。那么,所谓“美好生活需要”指的是什么呢?
一是“美好生活需要”指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这里首要的是基本生活需要,这是整体的概念;同时,更高一层的“需要”里,也是“人民”中所有组成部分都认同的、共同的需要,不完全是某一地域、某一群体和阶层、某一个别人狭隘的需要,更不是影响大局、影响别人、影响其他群体利益、影响科学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文化背景和爱好、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别。在复杂的“人民”这个群体中,他们的需要有很大差别。正因为如此,把人民中的个别群体、个体、派别等的需要当作整体需要是不严谨的。人民中个别群体需要不一定代表人民整体的需要。
二是“美好生活需要”指的是正当的、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协调的需要。包括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追求等诸多方面。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在基本需要基础上的高一级追求。“需要”和人的欲望密切相关,“需要”不是随心所欲,人民中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不一定完全是美好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克制不合理欲望的“需要”,是节制某些欲望条件下的“需要”,是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遏制随心所欲的需要,遏制人的贪婪、不道德、不理性、以邻为壑、见利忘义等各种非理性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条件下的需要。
三是“美好生活需要”是在对“需要”作出分析判断后的需要,是经过抽象概括、经过存善去恶选择后的需要,不是自然的、简单化的需要。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是否是美好的需要,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分辨和遵循的,这个抽象和选择过程,也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过程。毛泽东说:“人民也有缺点的。无产阶级中还有许多人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都有落后的思想,这些就是他们在斗争中的负担。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人的欲望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如果不加以节制,欲壑难填,生活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组织还有责任对人民施加良好的教育,提高人民的选择能力,保持理性,克服非理性,顾全大局,扶危助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提高人民的自由程度,这也是共产党引领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的基本任务。
(二)关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那么,所谓“不平衡不充分”包含哪些内容呢?不平衡主要指的是差别,不充分主要指的是内在潜力的发挥不够。
所谓不平衡,一般指的是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供给侧和需要侧不协调,一些方面生产能力落后,生产力水平和布局不均衡;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和南北发展有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和城市相比还很落后;贫富差距方面的不平衡;人民群众需求也不平衡等。
所谓不充分,一般认为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没有充分实现等。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还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平衡,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充分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道德素养、人的自由度的提高、人的教养提高等,这是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进步的必须条件,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低下现象,一些富起来的群体“富而不贵”的现象,不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本道德规范现象。这些不仅发生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而且也发生在老年人那里,不仅发生在低文化群体,而且也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群体。这些,与过去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这与现代化发展很不协调。
(三)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性质和地位。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和党的十八大党章相比,这条基本路线只是在奋斗目标中增加了“美丽”两个字,修改了两个字,把“国家”修改为“强国”。由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可以判定:
一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没有改变。和党的十八大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相比,党的十九大的表述并没有改变原来矛盾的性质。党的十八大党章表述的就是人民的“需要”和发展不够的矛盾,党的十九大“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毕竟还是“需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不需要作根本性的修改,只要根据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对基本路线的内容进行修正、完善,就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矛盾变化的要求。不过,即使党的基本路线作了微小修改,也赋予了新时代发展的许多新要求,也表明今后我们党领导的发展事业是比过去更高层面的发展。
二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将是长期的。党的十九大表述的社会主要矛盾,将会存在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十九大以后乃至更长的一个时期,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时期,乃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进入更高级的阶段,这个矛盾会存在一二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只要国内不发生激烈的阶级斗争,没有大规模外敌入侵引发的战争,这个矛盾就不会改变。但与此同时,这个矛盾的内容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时代发展了,“美好生活需要”境界会更高,将更加完善、更加健康、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随之而来的,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我们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以解决这个矛盾为主要依据。这个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步,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向更加美好的社会前进。
三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尽管没有改变矛盾的性质,但是已经为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工作部署、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关于从现在到2020年,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部署,关于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部署,都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新的政治论断作出来的,这同时也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四是新时代在实际生活中还必须关注社会其他矛盾。抓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其他矛盾,因为抓住主要矛盾也是为了更好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往往主要矛盾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些矛盾也会迎刃而解。但是如果不重视其他矛盾,可能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例如,在努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开展伟大斗争,包括勇于自我革命,解决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这是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还要敢于和善于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诸如各种图谋分裂祖国的独立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敢于和善于同西方“西化”、“分化”、渗透、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敌对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敢于和善于同意识形态领域否定共产党领导、抹黑和扭曲共产党的历史、抹黑中国和抹黑中国传统文化等势力进行坚决斗争。进行伟大斗争,是更好推进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所必须的,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所必须的。
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建设从来都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总的说来,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后,我们党的任务是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勇于推动实践创新,“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全面反映这一要求。为此,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为平衡充分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政党是政治组织,制定和执行政治路线是政党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贯彻落实就成为党的建设第一位的要求。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是全党的共识。今后重点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及其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维护中央权威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一是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发展的方向,最重要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二是保证发展的性质,最基本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三是保证发展的内容和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五大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除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外,还包括:尊崇党章,执行准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加强党性锻炼,反对一切影响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的各种错误倾向和不良文化等。这些,都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发展;都是为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都是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激发整个社会活力,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
(二)强化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地位,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强化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奋斗。
(三)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最终要靠各级领导干部、靠千千万万的基层组织、靠八千九百万共产党员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积极推进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力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要求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必须解决党员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乱作为、不作为的问题,加强监督体系建设,严厉惩治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害群之马”。为此,必须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肃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这些,都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最根本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包括人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要准确理解人民主体地位的含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中享受新时代的生活,也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解放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这才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全部含义。共产党作为领导者,不可能代替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民自身的努力才能够达到。共产党的作用是领导者、引导者,就是要努力调动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加强对人民的道德教育,这是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不充分所必须的,这也为党内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民也不可能自发地解放自己,人民的自我解放需要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施加引导和教育,才能够不断地由自发转向自觉,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的水平和境界。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先锋队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全体群众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如果脱离人民,党所施加的教育就不会有效果,党的先锋队性质就变了。列宁认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组织,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努力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调动人民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在道德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主要体现。
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注意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这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方法论,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重要的方法论。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途径是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这既是党内教育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也是破解精神文明建设不充分必须重视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人的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度提高一方面需要社会充分发展的外部条件,需要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执政党,在不断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求所有共产党员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进而影响全体人民也不断地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这是执政党的长期任务。
打铁必须自身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在党内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在党内率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内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共产党员要带头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只要党内风气好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共产党学,整个民族的风气、道德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就能够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祖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