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因此,这时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的划分。
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为出现剥削、划分阶级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劳动个体化也逐渐发展起来,它又加速了交换的发展,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了,这就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
阶级的产生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是在氏族公社解体时,社会职能独立化,氏族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多余的公共财产据为有,这些人逐渐演变为氏族贵族,成为剥削者、统治者。
第二条是在氏族公社内部出现了一些富裕家族。氏族公社时期,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由氏族成员集体耕种。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后,土地虽然仍归集体所有,但开始分给各个家族耕种。
有些家族由于生产上处于有利地位,剩余产品较多,就可能从家族外部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到家族里来从事劳动,战争的俘虏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劳动力,这样他们就成了剥削者。
这些氏族贵族和富裕家族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奴隶主阶级。战俘和氏族内部因贫困而破产的人则论为奴隶。于是最初的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就形成了。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必然性,是历史的进步。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战俘不再被杀掉,虽然沦为奴隶,但却保全了性命,这不仅是一种进步,而且是人道的。
人类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2.阶级的实质。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经对社会各阶级进行过经济上的分析,但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不能科学地揭示阶级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实质。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从列宁对阶级的定义可以看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同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相关,是些经济集团。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的集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来划分阶级。
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阶级的产生是经济原因引起的,但阶级一旦产生,就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所以,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集团,而且是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组织。
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这几方面总和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
3.阶级的发展趋势。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阶级是随着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又是以生产相对发展不足为基础的,人们不得不为争夺生活资料而斗争。
那么,当生产极大发展、人们对生活资料的要求都能够满足的时候,就不必再为争夺生活资料而进行斗争,阶级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时,阶级也就消灭了。
所以,阶级随着生产的初步发展而产生,又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消灭,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过程,这就是阶级发展的趋势。
为了最终消灭阶级,必须创造一系列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最终消灭阶级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从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培育和积累其中的共产主义因素,逐步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这是消灭阶级的重要保证。
再次,同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彻底决裂,提高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这是消灭阶级的必要的精神前提。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消灭固定的社会分工,消灭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一切差别,主要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是消灭阶级的根本标志。
历史和现实证明,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的必经之路。
为了消灭阶级包括无产阶级本身,无产阶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仅要保持,甚至要强化国家机器。
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的国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