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清朝来说,
满蒙联姻是既定的族制,
在大清朝建立初期,
根基未稳,
满蒙联姻是至关重要的。
博尔济吉特氏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
02
孝庄太后在跟多多尔衮这个特殊战场上,可以称得上是胜利者,但是在处理儿子的婚事上确是一塌糊涂;
我们都知道孝庄太后不得已下嫁多尔衮,
在给顺治选皇后的时候,
多尔衮也是大婚不久,
为了取悦孝庄,
多尔衮平选中了孝庄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做皇后;
其实顺治对自己的这一位未婚妻很是不满,
但是碍于自己母后的面子又不得不接受。
顺治8年,博尔济吉特氏册封为皇后,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休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确实,酿这杯苦酒的是多尔衮,
而真正让顺治喝下去的却是孝庄。
本身就对这位博尔济吉特氏不满意,
再加上她善妒,总是吃醋,
顺治皇帝一气之下不与她见面,
仅仅两年的时间,顺治身体衰弱,面容憔悴,
孝庄也是心疼自己的儿子,默许了废后一事。
皇后之位肯定是不能空虚太久,对此,孝庄太后也是胸有成竹。
但是提前亲政,再加上顺治汉文化的不断提高,
让他的心理和生理上不断地成熟,
让顺治意识到男女关系问题要从“欲”走向“情”。
但是孝庄显然是不会让自己的儿子选择心仪的配偶,
因为她要维护蒙古王公贵族在宫里的特殊权益与地位,
更要维护大清的尊严与命脉,
这就注定了顺治的婚姻只能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所以在顺治11年,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两个女儿同时被接入宫中,
姐姐册封为皇后,妹妹册封为妃子。
顺治刚摆脱了多尔衮的魔爪,
又落入了母后的牢笼。
其实在这之前,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因为全家被害前往京城,因为长得漂亮,又善于骑射,深得孝庄太后的喜欢,一直留在宫里。
那时候顺治正因为择偶的事情郁郁寡欢,对孔四贞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想要将她册立为妃子,但是孔四贞与孙延龄有婚约,孝庄太后就没有同意。
其实显而易见,即便是孝庄太后将两位博尔济吉特氏接入宫中,也仅仅是摆在后位、妃位上的摆设而已,因为顺治对她们不屑一顾,也没能留下一男半女。
03
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
按照清朝制度,像鄂硕这样的荀贵世家,只要家里有十三四的女儿就要参加选秀,或者是指婚给皇子、皇孙、贝勒、亲王或者郡王等。
这样大好的结亲机会鄂硕自然不会错过,让自己的女儿董鄂氏参加选秀。
董鄂氏被留了牌子,指婚给了顺治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也算是万千秀女里边比较幸运的了。
那一年,董鄂氏16岁,博穆博果尔14岁,
但是博穆博果尔常年出征,再加上两人性情不合,他们夫妻俩的感情并不美满,
这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清朝制度,朝中凡是有吉凶典礼,京城达官贵人的命妇都得入朝。
董鄂氏作为襄亲王妃,身份尊重,自然是有资格经常出入宫禁。
董鄂氏自小就聪明过人,擅长女红,进退有度,有母仪天下的风度,典型的大家闺秀。
正是因为她不俗的言行举止成功地引起了顺治的注意,他们很快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纸是包不住火的,博穆博果尔得知以后,训斥自己的妻子。
但是被顺治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博穆博果尔悲愤至极而去世。
顺治就迫不及待地将董鄂氏收入宫中。
短短2年的时间,顺治逼死胞弟,抢占弟媳,宫内外议论纷纷。
顺治13年,孝庄太后着急册立东西二宫,并且将孔四贞册封为东宫皇妃,
但一切为时已晚,博穆博果尔的去世,让孝庄的努力落空。
顺治直接将董鄂氏册立为贤妃,
仅仅4个月以后,又将董鄂氏册立为皇贵妃,
并且按照皇后的大礼“昭告天下”,这样异于常规的礼典,是顺治皇帝向自己的母后,孝庄太后第一次正式宣战——他发誓一定要废后,立董鄂氏为皇后。
董鄂氏入宫以后颇有一股杨贵妃的味道:“后宫佳丽三千,三千宠爱在一身”。
不过董鄂氏并没有杨贵妃那种矫揉造作的酸味儿,更没有“贵妃出浴”的事情。
本身就是众矢之的,自然更需要谨言慎行。
这也是为什么得到顺治皇帝宠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作为帝王,美女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做到“独特”才是真本事。
04
董鄂氏册立皇贵妃不久,孝惠皇后病重,几乎丧命。
对于董鄂氏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晋升皇后,毕竟孝惠皇后一死,最有可能晋封为皇后的就是她。
但是董鄂氏侍奉汤药,全然没有觊觎后位的意思,这确实极大地缓解了婆媳矛盾,不得不成为技高一筹。
而且董鄂氏平时衣着非常朴素,处理后宫事务都是尽心尽力,赢得了一片赞誉,所以顺治说她:“虽未晋后,实后职也。”
董鄂氏入宫前3年,宫中事务凌乱难理,顺治政绩的一大败笔就是恢复了明代十三衙门的旧制,太监们邹然红得发紫,总揽乾清宫等一切大小事务,权倾一时。
顺治皇帝虽然铁碑约束,但是在庞大的太监大军面前,一块小小的铁碑是无济于事的。
董鄂氏选秀入宫,先是嫁到襄亲王府,后又入宫,她深知太监们的厉害。
她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能力与之抗衡,但是每次有太监宫女犯错,她都会为他们求情,甚至还能列举出他们以往的成绩劝谏皇帝不要生气,董鄂氏这样做让很多的太监宫女都是感激涕零
每次皇帝有赏赐的时候,董鄂氏也是将赏赐都分给太监宫女们,所以董鄂氏每年手里都没什么积蓄;
就这样,董鄂氏很巧妙地阻止了太监们对皇帝的过多干预,并且改变了顺治以往纵欲的荒淫生活,让顺治在似神似鬼的境地中懂得如何做人。
两个人的后宫日常生活是形影不离,相濡以沫。
每次顺治下朝以后,都是董鄂氏亲自安排饮食,嘘寒问暖。
每次顺治过意不去,都想让董鄂氏一起进餐,但她都会巧妙地拒绝,非常的识大体;
顺治是个暴脾气,经常跟大臣们闹得很僵,
但顺治13年以后,顺治跟各大臣一起进餐的机会多了起来,
或许他们觉得是他们的顺治皇帝觉悟了,其实不知其实是董鄂妃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顺治皇帝明白董鄂氏的心,所以那几年,非常的勤政,经常批阅奏折到半夜;
每次这个时候,董鄂氏都是在一旁伺候,为顺治皇帝研磨,侍奉汤水。
每次见到顺治皇帝心烦意乱草草处理文件的时候,董鄂氏会轻声说:
“这难道不重要吗?陛下为何轻易处置呢?”
顺治说:“没用,都是老一套。”
但董鄂氏会劝顺治认真地对待,祖宗留下的家业不易。
有的时候顺治让董鄂氏一起批阅奏折,董鄂氏都会起身致谢并且拒绝。
言行举止从不逾制,即便是夜深人静无人的时候也不会,恰到好处地掌握分寸。
董鄂氏与顺治皇帝之间的感情,并非只是卿卿我我的小夫妻恩爱,她不仅是顺治的精神支柱,还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贤内助。
顺治在政坛上的诸多积极作用,能说没有董鄂氏的一份功劳吗?
05
有一次,顺治连夜批阅一批报斩罪犯的案卷,提起笔来但是犹豫不决。
董鄂氏起身问顺治是怎么了?
顺治说:“这些都是秋后处斩的,奏疏中十多个人,只要朕批阅,就可以正法处决。”
董鄂氏骤然落下了眼泪,劝说顺治,因为她甚至案上一滴墨,民间千滴血,死刑重典更是关乎到国家法度,所以提醒皇帝要格外的谨慎,顺治因此对董鄂氏十分的赞赏。
每次顺治批阅奏折,董鄂氏总是劝他再看一遍;
在处置死刑犯上,她提出了“与其失人,毋宁失出”的思想。
什么意思呢?
与其误判而错杀,不如误将罪犯减刑或者是释放。
董鄂氏在清朝初期这样的法制和量刑思想,在吏治混乱、草菅人命的情况下是很重要的。
董鄂氏在顺治身边短短4年的时间,确实少杀了很多的无辜者。
06
两个人之间全无皇帝与嫔妃之间的隔阂,两个人的感情是平等的。
但两个人的爱情之火也只燃烧了短短4年。
本身董鄂氏入宫,就让顺治母子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仅仅4个月的时间董鄂氏册封为皇贵妃,并且以皇后的典礼册封,让孝庄太后心惊肉跳;
而顺治将太庙匾额上蒙文公然的剜掉更是将母子两人的矛盾推到了顶点。
太庙是祭祀先祖的地方,太庙匾额上的蒙文去掉,意味着蒙古女人统治后宫的历史结束,这是孝庄太后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
董鄂氏快要生产的时候,孝庄太后移驾京郊南苑,不久便传出了“身体违和”的消息,让各王公大臣与后宫嫔妃前去问安。
而那时候大冬天的,董鄂氏还在坐月子。
更过分的是孝庄太后直接将董鄂氏留了下来伺候“病中的太后”,孝庄明知道董鄂氏刚生产不久还要这样做,不得不让人怀疑她是真病还是假病。
董鄂氏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从此身体一蹶不振;
顺治自然是看出了孝庄的行径,再次提出废后作为还击,但是孝庄并没有理会;
3个月以后,董鄂氏的皇四子不明不白的去世。
这场经历了一年多的母子战争,遭受到最无情、打击最大的其实是董鄂氏。
失去了爱子,身体也垮了;
生命还能继续支撑3年,全靠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维系。
而此时最放心的就是孝庄太后,董鄂氏的身体垮了,再无生育的可能。
顺治17年,董鄂氏在承乾宫去世。
董鄂氏去世以后,顺治皇帝给她举办了一场非常奇特的葬礼。
但不管再奇特的葬礼,爱人已不再,顺治皇帝万念俱灰。
07
董鄂氏,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后人选,只是她生错了时代;
有一位“巾帼英杰”的婆婆,
为了大清朝的稳固,
为了蒙古贵族的利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