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纪念馆内真实还原西路军在山丹建立苏维埃地方政府的场景。
馆内以雕塑的形式展现西路军在风雪天露营的情景。
西宁北郊二十里铺——被俘人员从甘肃到西宁的最后一个关押地。贾泓翻拍
纪念馆内展出被俘人员在修建今红光寺时,留有象征革命的符号的砖瓦(复制瓦)。
西路军纪念馆内战士使用过的各类枪支。贾泓摄
西路军纪念馆内以油画的形式还原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场景。
“炮火连天响大地,我们红色的战士,英勇的武装,上前线,决战在今朝!为了联合外蒙、苏联,驱逐日本鬼子,前进!坚决奋勇向前进!向前进!”这首已经无人知道曲调的红西路军《西征歌》,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我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理想高于天,当时,无论是前期的艰苦征战,还是后期的逆境磨砺,无论是有效策应河东红军、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还是被俘后的对敌斗争、打散后的千里奔返及流落中的矢志不渝,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将“西路军精神”融入河西大地的血脉,成为鼓舞和激励人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挥师西渡热血铸魂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总部及所属的第三十军、九军、五军等21800多名忠勇将士,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在甘肃靖远地区西渡黄河,他们先是去执行旨在打通国际路线解决战略依托的宁夏战役计划。嗣后,随战局变化奉中央军委命令于11月上旬改称西路军,开启了艰苦的河西征战。
11月16日到18日的古浪县城之战,红九军与敌人激战三昼夜,巷战,肉搏,不断的冲锋再冲锋,红九军在毙敌2500多人的同时,自身伤亡也达2400多人。之后,随着局势不断变化,西路军遭遇连连战事。
西安事变爆发后,局势发展更是一波三折,为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路军在缺粮少弹、地冻天寒的极端环境下,与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在高台,红五军面对敌军近2万人的围攻血战8昼夜;在张掖西洞堡,西路军一举全歼敌马步芳青海宪兵团1000余人,缴获枪支1200余支及少量弹药。之后,又在倪家营子、三道柳沟等地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
1937年3月12日晨,部队刚到梨园口便遭遇敌骑兵追击,不到半日,红九军仅剩的两个团绝大多数牺牲。随着敌军倾全力向三十军阵地压来,二六四团全部牺牲,二六三团也大部损失,这两支在红四方面军乃至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从组建之日起就没有打过败仗的英雄团队,永远地长眠在祁连山中。
“望告全体指战员,坚持党和红军的光荣旗帜,奋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滴血,绝境中求胜利,全党和全体红军誓为你的后盾。”这是中央及军委给西路军电文的部分内容。而西路军的忠勇将士们,正是带着这样的理想信念,秉承着理想高于天的革命精神,战斗到了最后。
3月14日下午,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山召开了最后一次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将仅存的3000多人编为三个支队分路游击。东返中的王树声支队和张荣支队很快化作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坚持就地游击并伺机东返的支队。西行支队在穿越祁连雪山时得到牧民诺尔布藏木的帮助,他不仅为西行支队送来了300只羊,还为西行支队做向导,带领大家走出了祁连雪山。
此时,从石窝山出发时的1200多人走出祁连雪山时只剩下了800多人,后经安西、白墩子、红柳园的战事后锐减到了400多人,到达迪化后组建了“新兵营”。
历尽万难心如磐石
他们,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的西路军——
受伤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在五道沟与敌遭遇后不幸被俘,1937年5月17日被押解至西宁。马步芳先亲至“远迎”,之后又通过多种手段“软化”,企图劝降孙玉清。但孙玉清始终不为所动,他对被俘西路军战士讲:“党中央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毛主席领导下,红军壮大了,形式越来越好。”马步芳见始终不能使孙玉清臣服,当月下旬命人在新华布鞋厂后院的马厩旁将其秘密处决。就这样,曾多次率部队战胜强敌并获“以一胜百”奖旗,享有红军“猛将”“战将”之称的孙玉清,为革命献出了28岁的年轻生命。
他们,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西路军——
1937年1月5日,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抽调2万余兵力,对高台县城发动猛烈攻击。当时,守城西路军只有3000多人,且粮草弹药极其匮乏,战士们平均每支枪只有5发子弹。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人,这支衣单食薄、兵器简陋的西路军队伍和“马家军”血战近半个月。20日终因寡不敌众,兵殇高台,红五军将士2000余人和800多名抗日救国义勇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部分被俘西路军在被派到循化修建赞卜乎(今红光村)清真寺时,利用烧制花砖的机会,将五星、镰刀、斧头等象征革命的图案,或组合在大殿屋脊砖雕的花纹之中,或雕刻在为农民制作的桌椅家具之上,还有西路军战士把红五星雕刻在捻线砣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的忠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他们,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西路军——
在张掖,被俘人员很快成立了两个党支部,一个是由被关押在张掖看守所的原西路军宣传部部长刘瑞龙任支部书记的监狱支部,另一个是由刘德胜任支部书记的地下支部。监狱支部利用放风时间,在地上书写“坚定”二字,哼着《苏武牧羊歌》中“留胡节不辱”“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等唱词,自我鞭策,相互激励,与敌斗争。两个党支部还借亲属探视的机会,将狱中人员革命信念坚定及坚信党会积极营救的情况告知外界党组织,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等形式告知狱中同志。在刘瑞龙等人被押往青海后,支部依然坚持活动。
鱼水情深生死相依
西路军浴血奋战河西走廊期间,帮助当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深埋下了革命的火种。随后而来的营救工作,也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原西路军红五军骑兵团团长吕仁礼被押解西宁的途中成功逃脱。他在荒山中走了四天,最终因伤痛和极寒晕倒,被一位汉族妇女发现救回家中。她先给吕仁礼几个热洋芋充饥,待他恢复体力后,帮他脱下血衣换上自己的破棉衣,临走时还特别叮嘱:“你要从山路走,在川里走!”吕仁礼沿山路走了几天,在杨家寺被一位藏族群众救助并照料了近一个月,还准备了干粮衣物送归队心切的他赶路。吕仁礼行至大通河边,正担心如何平安过河时,恰好遇见一对土族夫妇。吕仁礼说明求助之意,夫妇爽快答应,并让他装作自己的哑巴儿子,顺利通过哨卡。1938年3月,这位先后得到汉族、藏族、土族群众救助的红五军骑兵团团长,终于回到延安,踏上了继续革命的新征程。
同时,对西路军被俘、流落人员的营救,最终也从多个层面展开。在党中央、各地八路军办事处和河西人民的大力营救下,先后有4700多名战士回到党的怀抱,另有4900多名流落战士得以幸存下来。
今天,在位于西宁市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的一段文字被镌刻在西路军纪念馆序厅的白色大理石墙壁上,向世人诉说着“西路军精神”的诞生:“……在这里,生存就是战斗,战斗就是生存。指战员的智慧、勇气、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为了胜利,为了红军,为了人民。”(贾泓)
采访感言
用心感悟一脉相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在半年内五进西路军纪念馆,反复聆听讲解数十次。每一次,我都怀揣着敬仰,认真观看馆内的每一张历史照片,仔细研读展示的战场往来电报文件、访谈记录等珍贵资料文献,透过一件件烈士遗物、幸存者用品等实物,站在一座座雕塑前用心感悟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都能够从那段历史中汲取到不断前行的力量。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西路军的历史,从长征胜利会师的第二天正式颁布《十月份作战纲领》开始,它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这样的一脉相承在时间上、在历史进程中,更在精神内涵里。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我们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财富。
这样的一脉相承,是从历尽沧桑的昨天到感恩奋进的今天,从西路军的河西征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实践告诉我们,西路军精神历久弥新,无论我们面对的目标任务是什么,需要克服的困难障碍是什么,这样的伟大精神都是我们攻坚克难、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面对融入河西大地的西路军精神,我也曾无数次自问:“你讲好他们的故事了吗?传承好他们的精神了吗?”作为记者,我愿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做好一名讲述者、传承者,用心感悟西路军精神中的一脉相承。(贾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