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总序
经过两年多的策划和准备,“大夏世界史文丛”终于问世了。本套丛书由三部分组成:资深学者的个人文集、反映华东师大世界史学科队伍最新研究水平的论著和着眼于人才培养的教材及读本。
世界史学科是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的传统优势学科。1951年建校时便汇聚了林举岱、王养冲、郭圣铭、王国秀等一批知名教授。20世纪80-90年代,在法国史、二战史、非洲史、俄苏史、美国史、德国史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学界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拥有孙道天、艾周昌、陈崇武、王斯德、李钜廉、钱洪、孙炳辉、余志森、尤天然、洪波、潘人杰等一批知名学者。
1984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批成立世界史博士点,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又成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998年,设立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确立了地区国别史、断代史和专门史(思想史)等三个重点发展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与老一辈学者打下的良好基础密不可分。今天我们编辑和出版这些老先生的个人文集,不仅是重温他们的学术思想,了解他们的学术发展轨迹,更是对他们治学理念的回顾和传承,管窥他们对学术的孜孜追求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进入21世纪后,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获得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同年被上海市政府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在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中,世界史学科也一直作为重点学科建设对象,获得研究资金和人员配备上的支持。在调整学科布局和保持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涌现出以国际冷战史、中国周边关系史、地区国别史、全球思想文化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等为代表的5个学科群。
其中国际冷战史研究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影响较大的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一支实力强劲的优秀研究团队;继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中国周边国家关系研究院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的双边关系史研究异军突起,研究团队几乎访问了所有的周边国家档案文献收藏机构,并搜集了数量可观的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总量达数百万页,搭建起了一个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文献数据库,档案语种涵盖越南语、缅甸语、泰国语、马来西亚语、柬埔寨语、蒙文、韩文、日文和俄文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除了给有关部门提交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外,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
在地区国别史方面,非洲史、德国史和美国史在继承老先生文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非洲史侧重于中非关系、非洲文化和坦桑尼亚历史的研究,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联合成立了“坦桑尼亚研究中心”,密切了双方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机制;德国史主要关注20世纪德国历史的演进,特别是断代史、社会史、外交史、史学史及中德关系史,郑寅达教授当选为德国史学会会长;美国史则倾向于对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治理的研究。
在国际历史教育比较方面,引领中国历史教育走向国际化。本学科从21世纪初开始便积极同国际历史教育界建立联系,近4年已两次召开国际历史教育工作坊,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与会,讨论如“各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等重大话题。孟钟捷教授当选为国际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多次参加国际历史教育领域内的合作项目。杨彪教授多次前往国际教科书研究所。2015年起,本学科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合作,创立国内首个历史教育海外研修学校,组织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历史师范生前往德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60多年的学术积累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布局,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若干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获得A+的评价,这既对于我们过去几十年来不遗余力的发展世界史学科的肯定,也是对于我们未来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鞭策。
我们倍感肩上的责任与重担,为此,我们本着有所为,有所为不为的原则,在继承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前辈奠定的学科特色基础上,放眼全球,努力与当今世界著名高校的世界史研究相接轨,重点发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
一是世界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冷战史、地区国别史、欧洲社会文化史和历史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等都涉及国家重大对外战略与重要学术创新。冷战国际史研究引领国内学术研究的潮流,同国际上的许多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学术联系,成为极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之一。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引领中国教师教育”的办学方针,世界史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历史教育的比较研究,以“中国周边国家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作为未来的重大研究课题。学科还积极参与上海市的智库建设,提交咨询报告。
二是致力于思考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和目标。那就是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繁荣历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以两类为主:一是基础教育的骨干师资,二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持“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具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熟悉国内外史学研究动态,打好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博士研究生具有较深厚理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熟悉本专业领域史学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的较高层次工作。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下设世界断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专门史(冷战国际史)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同时拥有世界史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
世界断代史方向涵盖了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注重世界通史观的培养,注意打破各断代史的壁垒,使学生形成宏观的世界史认识。
地区国别史方向包括非洲史、美国史、德国史、日本史、法国史等国别地区史,其特色是注意将国别史中的国内史与对外关系史相结合。专门史方向主要为冷战国际史和中外关系史,目前是国内领先的学科方向,集合了国内顶尖的学者。
学科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和当代文献史料中心为依托,将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利用档案文献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同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形成了以档案文献整理为特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三是努力与国际接轨,及时跟进国际社会世界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早在2013年,就在美国著名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设立了“华东师大—威尔逊中心冷战研究美国工作室”。此后,从2017年开始,又陆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越南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院、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和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设立了工作站,目的是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内增进双方的学术交流、学生培养和联合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上述5个工作站同时也是开放式的,为中国其它高校世界史的师生进站研究提供必要的相关帮助。
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世界史研究日新月异,国际冷战史、全球史、环境史、社会史、妇女史、城市史、医疗史、移民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在跟踪这些领域研究动态的同时,也努力展现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建构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沐涛、孟钟捷
2019年10月
——大夏世界史文丛 史学家文萃——
本丛书的出版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战争与和平基金会、上海市高峰学科发展基金的支持
《王斯德先生文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