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统治了华夏大地近五千年之久,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汉族的服饰也受到了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简称汉服。不仅如此汉服也承载了染、绣、织等传统工艺与美学,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外在体现。由《春秋·左传正义》所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一斑。
孔子杏园讲学
衣服的发明难免不会附会于神话传说,归功于三皇五帝。《淮南子》中记载:“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而汉服的确定是“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成为了国家统一的标志。但是根据出土文物及文献考究来看,衣冠体系制度的建立应该在夏商时期,周朝则是完整完善时期。
殷商服饰示意图
史料记载:“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汉服的开端。商代衣着通常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以宽带束腰,下裙着裳(裙)。到了西周,因为统治者与奴隶主不事生产,所穿的衣服讲究宽大阔绰。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完善,服饰体系也开始建立。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穿衣风格有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形成了相应的制度——“非其人不得服其服”。而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冕服华章制度。
冕服示意图
同时,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的礼仪场合,穿衣着裳也需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中所记载的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服后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末,后袁世凯复辟称帝亦用此制度。
十二服章
服饰装饰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改进、变化,繁简愈加多样,但是上衣下裳在周代左右已经分明,奠定了“衣裳”——这个汉服中最重要的基本形制的地位。而这一形制,也成为汉服在历朝各代的一款基本形制。而衣冠体系的确定,从某一部分上讲,也代表了代表着汉族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明体系的道路。
注: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及沈从文先生所著《中国服饰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