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成立的苏联,从法理上来说是四个独立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通过签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而成立的一个联盟制国家。条约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公民享有统一的联盟(即苏联)国籍。《苏联成立条约》的封面上有四种语言:俄语、英语、法语和德语【图1】,还“保证现有的或将来产生的一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都可以加入联盟”【1940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就是先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与苏联签订条约,加入苏联】。条约的第26条则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有退出联盟的权力”。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1924年、1936年、1977年各版苏联宪法都重申了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有退出联盟成为独立国家的权力。苏联为此还特地把十五个共和国的边界都设计成保证有一段边境与外国或者与公海接壤(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那种别扭的形状),以保证这些国家独立之后,不会变成被苏联其余部分包围的国中之国。此外在苏联时代,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还保留了自己的外交部。
苏联成立的更深远背景是,列宁、托洛茨基等俄国革命领导人最开始设想的是俄国革命的成功只是“世界革命”的序幕,前沙俄帝国各民族先实现民族独立,然后成立苏维埃,同时革命蔓延到中欧、西欧以及亚洲,组成一个世界性的共产主义国家联盟,成员包括苏维埃俄罗斯,苏维埃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苏维埃芬兰,苏维埃波兰,苏维埃匈牙利,苏维埃罗马尼亚,苏维埃奥地利,苏维埃德国,苏维埃法国,苏维埃英国,苏维埃土耳其,苏维埃波斯,苏维埃印度,苏维埃墨西哥,苏维埃巴西……最后建立包括全球所有国家的“世界苏维埃共和国”。
一战后,德国爆发革命,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巴伐利亚等国都相继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备受鼓舞,以为世界革命的爆发指日可待,并在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作为“世界革命”的总机关。但是1920年波苏战争发生了“维斯瓦河的奇迹”,波兰的工人和农民并没有被苏维埃红旗所鼓舞和号召,而是与“地主资产阶级波兰”的统治当局并肩作战,苏俄军队兵败华沙城下。再加上芬兰、巴伐利亚、匈牙利等国苏维埃政权的相继夭折,欧洲革命退潮,列宁和托洛茨基主张的“世界革命”、“欧洲革命”被斯大林所主张的“在一国内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所代替(这个理论是斯大林在1924年才提出的,但1920年兵败华沙时已经形成了其理论基础)。
由于这个原因,苏联最初成立时只有四个加盟共和国,二战后幅员最辽阔时也只是大体维持了帝俄时期的边界水平。波兰、芬兰等原帝俄成员都没有加入苏联,甚至连苏联长期实际控制的蒙古也没有加入(与1946年之前外蒙在法理上属于中国,以及对国际形势的综合权衡有关)。但是唐努乌梁海地区——后来的图瓦人民共和国——在1944年被并入了苏联,而且不是作为加盟共和国加入的,而是作为俄罗斯联邦下属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主要原因是加盟共和国必须满足“主体民族”人口达到一百万的标准,而图瓦只有十几万人口,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当然苏联并不是任何时期都严格执行“一百万”这一标准的,比如1940年升格为加盟共和国的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就只有三十万左右的人口。苏联建立这个共和国的目的是成立一套领导班子,为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后吞并和接管芬兰做行政上的准备。二战后芬兰中立化,苏芬关系改善,卡累利阿-芬兰就在1956年撤销了,重新降为俄罗斯联邦下属的自治共和国。
顺便说一句,二战之后,1953、1963、1974年的各版南斯拉夫宪法,以及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宪法法令,也都像苏联宪法一样,规定各共和国有退出联盟成为独立国家的权力。所以1991-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为六个独立国家,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与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这三个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中、蒙、朝、东德、波、匈、罗、保、古巴、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属于单一制国家,行政结构是中央-省(州、道、专区),各省没有脱离中央宣布独立的权力。越南在1956-1975年搞过越北(Việt Bắc)和西北(Tây Bắc)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罗马尼亚在1952-1968年搞过穆列什匈牙利族自治区。但这些自治区后来都撤销了。此外在东德的东南部有斯拉夫语系的索布族聚居区,保加利亚有土耳其少数民族聚居区,阿尔巴尼亚南部有希腊少数民族聚居区,蒙古西部有哈萨克少数民族聚居区……但这些国家都没有建立民族自治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