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山大学,建立于中华民国时期,是全国五所中山大学的统称。分别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统称“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前身为孙中山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7月17日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经合并及改组,成立新中山大学,并去除“国立”称谓。1980年,中国台湾地区当局另于台湾高雄市复校中山大学。[1]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其前身为1926年12月28日,由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等合并建立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11月28日,更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12月,学校解散。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国立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举斗高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1938年,因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1946年,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1949年武汉解放时,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武汉大学,得以继续办学。[3]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于1927年,在“求是书院”校址上,合并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而成立。
1928年4月1日,更名为“浙江大学”,同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4]
1949年,国立浙江大学一部分迁往台湾并入台湾大学和台南工专(今台湾成功大学),另外其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和文学院师生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同年,因筹建中国科学院,部分浙大师资被调至中科院各院所。此后于19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各自独立发展,但部分师资力量及浙江大学机构仍有保留。
1998年,由浙大衍生出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6月,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原由该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和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及江苏境内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四所公立专门学校,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4月直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南京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前身为1923年成立的中州大学(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2年,始建于中国科举考试终结地——河南贡院旧址),1927年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新中国成立正尺后,经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销纤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行政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5]2000年,开封师专、开封医专并入河南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