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爱情社会学

爱情社会学

爱情社会学大学社会学博士,现在是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从 1996 年起,他就自己开了一门叫做《爱情社会学》的课,结果没想到放到网上之后反响剧烈,成为了热门的公开课之一。很多年下来

大学社会学博士,现在是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从 1996 年起,他就自己开了一门叫做《爱情社会学》的课,结果没想到放到网上之后反响剧烈,成为了热门的公开课之一。很多年下来,他积累了大量的讲义,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根据课堂的讲义编写的。跟其他类似的书相比,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是视角多元,内容丰富,作者参考了 118 篇文献,把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对于两性关系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

下面,我就分三个部分为你讲述这本书中精髓部分。

第一部分,什么是爱情,它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第二部分,爱情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对我们维系关系有哪些启发?

第三部分,怎样识别爱情中的偏差行为,我们现代人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爱情?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什么是爱情,它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定量就是通过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主要通过数据来获得结论。定性是通过参与观察,研究历史著作等方式,主要是通过理论推理来研究。这本书中作者就是主要用定性的方式来研究爱情的。在研究一种现象之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定义它,爱情的研究也是一样,那到底要如何定义爱情呢?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个大难题。爱情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各种学科的定义方式都不一样,比如在生物学中,爱情就是人在激素的诱导下做出的一系列个人动作。心理学家说,爱情就是情绪的起伏。经济学家说:爱情就是一场投资与回报的较量。那社会学是怎么定义爱情的呢?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它和前面说的都不一样。

作者认为,爱情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社会过程。它涉及竞争,冲突,权力,金钱,道德,性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里面产生出来的。简单来说,孙中兴的定义比较宽泛。具体准不准确,咱们不做评判,因为爱情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演化,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但是从作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在情感上互相爱慕那么简单,它涉及的因素很复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社会过程。

那么具体来说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就像一段故事一样,它分为开始、发展和结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开始。在一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通常都是从简单的喜欢对方开始。那么,喜欢对方需要理由吗?通常比较文艺的说法是不需要,这样似乎听着比较浪漫。不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却很明确地指出,爱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你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爱上一个人,对方身上一定是有着某种吸引你的要素。

在社会学中,爱情的吸引力,一般是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的。有身体的吸引、临近性、诱发、互惠、相似还有阻挠。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一个人长相俊美,他就具有了身体上的吸引力,经常出现在你的视野当中,就具有了临近性;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是话语对你产生了影响,就是诱发;你们之间经常互相帮助,就是互惠;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就是相似。

只要具备了这些要素中的一种或是几种,对方就会吸引你。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一个人所需要的理由。有趣的是最后一个因素,阻挠也会增加吸引,很多时候,外界反对的声音越大,两个人反而越觉得对方具有吸引力,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这样的例子。

其次,是发展。童话里,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但是在现实中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其实往往比较简单,感情的维系和发展过程反而是比较难的。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巴克斯特,他提出了一种模型,叫做关系的摆荡模型。巴克斯特认为,一段关系就像摆钟一样,会在三种选项中来回摆荡。

哪三种呢?一种叫自主或关联,一种叫开放或封闭,第三种叫老套或新鲜。分别解释一下,自主或关联,就是你是要自己的独立空间,还是要整天黏在一块;开放或封闭,就是你和他交往的时候,是生活中只有他一个人了,还是说还能结交其他的朋友;老套或是新奇,就是你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是不是已经被对方全部都了解了,是不是还没开口对方就知道你要说啥。

关系的摆荡模型认为一段关系是不是稳定,关键要看能不能在这三种模式中取得一种平衡,如果能做到给予对方一定的独立空间,又有黏在一起的时候,既让对方觉的你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又能自主地结交其他的朋友,既能用老套的交往方式给对方安全感,又能时不时的来点新鲜感,那这段关系就往往比较趋于稳定。如果你的感情现在出现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反思一下是哪个部分不太平衡,也许对你维系关系会有帮助。

最后,就是结束了。虽然我们经常会听到情侣之间说想要永远和对方在一起,永远不要结束。但是结束是必然的。因为不爱而分手,因为外遇而离开,即使不因为这些原因,最后也总有一方会先死亡,这也是一种结束。有人把分手过程的心理变化和得癌症即将死亡时候的心理变化做了对比,发现两者有很强的相似性。

你看人一听到自己要死亡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否认:“不会吧,哪有这种事,一定是看错了,再检查一遍”;第二反应是生气,“为什么偏偏是我,上辈子是得罪谁了,为什么上天对我这么不公平”;第三反应是讨价还价,“是不是我做个好人就不会得这个病了,是不是按时吃药就能痊愈”;第四反应是沮丧,“我要怎么办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我吗?”最后的一个反应就是接受,心理恢复了平静,坦然地面对。

你看,是不是和分手时候的心态很像。先是不接受,然后生气,挽回,沮丧,最后是接受。分手的真正结束,不是看一个人的回忆有多长,而是看悲伤有多长,等有一天,你再回忆起这段关系的时候,不会感到悲伤,也没有其他的懊恼情绪,那这段关系才算是真正结束了。一段关系中,如果还恨对方,那理论上这段关系还没结束。

而冷漠,不在乎,才会使一段关系真正地走向终结。有趣的一点是,在分手前两个人再不爱对方,再不关心对方,但是等到分手的那一刻,一般情况下双方也会开始突然关注对方的优点,开始关注对方的好。“只有在要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爱情的过程分为开始,维系和结束。作者认为,一段好的关系是能完整地走完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该被好好对待。好的关系是能使双方的心智得到成长,能给彼此精神滋养,所以即使是分手,也应该被认真地对待。

总结一下,在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各个学科对于爱情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学更侧重于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社会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开始,发展,和结束,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理解这个过程的发展路径,清楚各个阶段的特点,每个阶段都认真的对待,有助于我们获得美满的爱情。

第二部分

上面我们说了爱情的定义和它的发展路径,下面我们说第二点,爱情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对我们维系关系有哪些启发?

爱情中的理论研究成果非常多,在本书中,作者给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罗列,下面,我挑影响力比较大的,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最紧密的两个理论为你详细的解释,分别是依附风格理论和爱情三角形理论。

先看第一个,依附风格理论。爱情关系中一种很神奇的现象就是,当两个人在一起后,双方的行为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比如,可能平时一个看起来很独立的女孩,恋爱后就会变的很依赖自己的男友;比如平时看起来很冷静的人,在经历分手时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似乎每个人对待伴侣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情感模式,都有自己和对方相处的独特风格,如果能辨别出自己和他人的相处风格,会帮助我们挑选对象,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修复破损的关系。

那么怎样辨别呢?社会心理学中的依附风格理论可以给出一个理论框架。依附风格理论最先是用来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的,上世纪 60 年代进行的实验发现,婴儿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3 种类型。如果母亲走出房间,安全型婴儿就会哭,母亲回到房间后,他们就安静下来,继续玩玩具。焦虑型婴儿则表现的很哀伤,母亲回来后,他们会推开母亲,然后大哭。回避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房间时都表现的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但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心跳次数、应激激素和皮质醇水平都呈升高趋势,说明他们的压力比较大。

后来社会学家布伦南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成年人的爱情依附风格模型。他认为:早期依附体验会严重影响成年人用什么方式维系亲密关系。成年人的依恋风格也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大类。安全型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容易和他人接近、乐观且开朗的人。他们很少担心被抛弃,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他们享受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同时不会对恋情过分担心。他们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善于发现和了解伴侣的情绪变化,他们在心理上很具有柔韧性,愿意做出改变,满足伴侣的需要,喜欢毫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藏着掖着,非常享受与伴侣间的亲密。

回避型成年人未能发展出一种对他人的信任。对他们来说,保持独立非常重要,对独立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彼此间的亲密。其实他们也希望与伴侣亲密,但过度亲密又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所以往往选择与伴侣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通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认为恋爱的失败对生活影响不大,更专注于工作。在形容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时,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情绪上的起伏、嫉妒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此外,他们用来描述父母的词语通常都是负面的,往往不等把事情弄清楚就开始发怒、产生敌意并拒绝亲密关系。在与恋人相处时,很少感到亲密与幸福。他对自己的伴侣并不坦诚,更容易陷入相对短暂的性关系中。布伦南认为,这种风格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嫉妒心和难以排解的社交焦虑有关。

具有焦虑倾向的成年人,自幼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和缺乏稳定性的关系。父母对他忽冷忽热,他无法确定如何才能赢得父母的爱。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焦虑感,既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伴侣不会回应自己的爱,不会和自己在一起。他们形容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为完全占有、希望有爱的回应、情绪上的起伏和强烈的性吸引,他们往往很敏感,即使一个小小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安,很难平静下来,除非伴侣明确表示他们的爱恋关系很稳固,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很多人要求自己的伴侣一天要说三遍我爱你,就是属于这种风格。

成年人爱情依恋风格研究表明:亲密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早期的依恋体验,而非当事者双方的主观努力。双方的命运往往在关系还未确立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当然,这个理论是有点宿命论的味道了,我们可以把他当作一种参考,不应该尽信,毕竟一个有自由意志的成年人,是可以通过心理调节的方法改变早年养成的习惯的。如果你总是在两性关系中遇到问题,那可以对照依附理论来确定一下自己是哪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的纠正。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以及伴侣的行为,可以增进与伴侣之间的感情与了解。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理论,爱情的三角形理论。爱情之所以很折磨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现自己找的人不对,或是一开始觉得对,后来又发现不对了。这里面就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对的人?爱情的三角理论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三角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他说真正的爱情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就像三角形的边,缺一不可。哪三个要素呢?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要素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我们不做过多解释。

三角理论的三个元素不同的组合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爱情类型。比如,这三个要素如果都不具备,那就是双方凑合着过日子,古代很多包办婚姻就是这个类型。如果只有亲密关系呢?那就是在一起很舒服,但是缺少激情,也不一定能长相厮守,很容易有第三者界入。如果只有激情,那就很容易一夜情。如果只有承诺,那就很空洞。

如果仅有两种元素呢?它只能构成一个夹角,不能形成三角形,延伸出的是无限的不确定。没有承诺的爱可能是一段浪漫的旅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爱情观在现代人中不是少数。没有激情的爱,是可以依靠亲密和承诺走完人生漫漫征程,但人们往往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爱隐隐有几分单调、无奈和不甘心。有时,婚姻中没有爱情似乎并不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连亲密也丧失了,人们才会觉得悲哀。所以没有亲密的爱是愚昧的爱,空有对激情的承诺,谁也无法预料这样的爱又会走多远。

生活中,大多数破裂的婚姻都应该属于爱情中某种成分的缺失或不平衡。无论是婚外恋,还是离婚再婚,实质上都是在原有的爱情三角形之外寻找另外一个三角形,只有两个人能够共同维护起一个完整的等边三角形,他们才是对彼此来说对的人。如果你有感情问题,觉得对方不是对的人,那尝试从这三个方面去修复,看看能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这就是爱的三角理论。

总结一下,前面我们说了社会学中的 2 个著名理论,依附风格理论和爱情三角形理论,这两个理论给我们给出了认识爱情的新角度,我们可以从依附理论中了解到自己属于哪种风格,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和伴侣的相处方式,还可以从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中找到自己和伴侣之间缺少的元素,从而通过有意识的修补来让自己的感情更加完整和谐。

第三部分

上面说了两种比较著名的爱情理论,下面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怎样识别爱情中的偏差行为,我们现代人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爱情。

爱情虽然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少。很多社会刑事案件都和两性关系有关。因此想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就要避免爱情的偏差行为。什么是爱情的偏差行为?就是不符合正常社会道德规则,违反法律,侵害到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它分为以下几种样态。

首先,性骚扰和性侵害。这个不用说遇到这两种情况,当事人要果断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其次,是不受欢迎的追求行为。这个不太好辨识,很多男性会因为单方面的意愿做出一些不受女性欢迎的追求行为,还把这种行为当作勇往直前。比如尾随对方,在公共场合做出让对方尴尬的举动,使劲打电话骚扰对方,或是用恐吓的语言威胁对方等,这些都是隐藏在爱情名义下的违法行为,如果遇到当事人应该排除顾虑,及时向周围人寻求帮助来阻止侵害。

最后还有比较极端的,比如杀人,自杀,殉情等。这些行为要么伤害自己和家人,要么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如果当事人发现对方有过于暴力的行为倾向,不应该隐忍,期待对方慢慢好转,应该及时的中断关系,寻求帮助,或是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这些行为的加害人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打着爱情的幌子,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做出这些事,其实这些都和爱情没有关系,这些以伤害对方为代价成全自己的行为都是需要警惕和预防的。

刚才说了爱情里的偏差行为,这些都属于爱情的黑暗面,了解这些黑暗面有助于我们客观的看待爱情。那么,值得提倡的爱情观是什么的?我们现代人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爱情?作者认为,要坚持一个观念和一个准则。

一个观念是我们应该保持一种钻石爱情观。什么是钻石爱情观。就是情侣双方像钻石一样,都有自己完整独立的样子,有自己一个最大的切面,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切面和对方的切面最大限度的契合,这样看起来两个人是合为一体的,但是其实又是互相独立,保持分开状态的。

那以前人们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是泥巴爱情观,就是双方像泥巴一样,融为一体,只要双方谈恋爱,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看来,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必须要依附男人才能生存,所以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这样才慢慢形成了泥巴爱情观,但是现代社会中每个女性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受过教育,这样的观念会阻碍一个人的自我发展。

作者认为,美好的爱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滋养双方,让一个人的自我得到成长。在泥巴爱情观里,自我在恋爱前和恋爱后会有变化,恋爱之后的自我会扩充,因为你多了很多社会角色,比如男朋友,女朋友,你会因为有了这个社会角色而感到快乐,此时自我是扩大的。失恋后呢,角色丢失,自我就会变小,一个人会自我怀疑,降低对自己的评价,还有人觉得自己要活不下去了。但是钻石爱情观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钻石爱情观下的双方关注的点是自我成长,互相促进,在一起,但是不互相消耗。这就是作者提倡的钻石爱情观。

一个准则是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这八个字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作者认为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忽视的要点。首先平等对待对方很多人就做不到。很多情侣吵架的原因其实是在争夺权力,有人觉得自己在一段感情中投入得越多,就越没有权力,投入得越少,反而越有主动权,比如他们在心里会想,是你爱我不是我爱你,所以你要听从我的。这就是错误的想法,这样的关系从根本上是不平等的,维系的过程自然阻力重重。

有实验表明,一段关系中最可怕的一种态度是蔑视,只要情侣一方对另一方用蔑视的口气说话,那这段关系基本上可以判定已经走到头了。蔑视就是在心里认为对方和自己不是平等的。所以健康的关系应该警惕蔑视的态度,尊重对方,在心理上保持平等。共同奋斗则是一段关系保持活力的关键。

这涉及到双方价值观上有共同的人生目标,爱好上有共同兴趣,语言上有共同的话题,能做到共同奋斗,这段关系就有了持续的活力,剩下的一些维系关系的手段,比如时常互赠礼物,用纪念日等仪式性的活动重新激活关系,一起出去旅游,探索新鲜的环境等,这些都是技法性的事情,只要常做,一段关系就能健康稳定的持续。

总的来说,要拥有美好的爱情,首先要警惕爱情中的偏差行为,识别出这些以爱情为借口的伤害,及时的通过寻求帮助或是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其次,坚持一个观念和一个准则,观念是从泥巴爱情观转变为钻石爱情观,准则是坚持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这样能帮你获得美好的爱情。

总结

这一期就讲到这里,我们整体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我们说了社会学更侧重于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社会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开始,发展,和结束,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理解这个过程的发展路径,清楚各个阶段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获得美满的爱情。

第二部分我们说了社会学中的两个著名理论,依附风格理论和爱情三角形理论,我们可以从依附理论中了解到自己属于哪种风格,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和伴侣的相处方式,还可以从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中找到自己和伴侣之间缺少的元素,从而通过有意识的修补来让自己的感情更加完整和谐。

第三部分我们说了要警惕爱情中的偏差行为,识别出这些以爱情为借口的伤害,及时的通过寻求帮助或是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还说了获得美好的爱情的一个观念和一个准则,观念是从泥巴爱情观转变为钻石爱情观,准则是坚持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这样就能让一段关系健康持续的维持下去。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杨婧

上一篇: 美国移民危机持续发酵 移民沦为党争“棋子”
下一篇: 美国移民危机持续发酵 移民沦为党争“棋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