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根本指导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十大关系: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是:新中国成立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怎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可能比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非对抗性的矛盾
基本观点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巩固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两类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敌我矛盾用专政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方法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 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毛泽东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他认为,利用行政的力量去强行禁止,不利于艺术与科学的发展。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党的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二次结合”指的是什么?《论十大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什么?
第二次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指邓小平理论的提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出不会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论十大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