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
陕西武功历史名人康海
——世人推崇的状元
杨世方
常常让陕西省武功县土著人感到自豪的是,公元1502年,即明成祖朱棣五世孙孝宗朱祐樘弘历15年,出了一名让世人十分推崇的状元—康海。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省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公元1745年,即明宪宗成化11年6月。(明宪宗朱见深一生坎坷,非常重情,的确是位好男人,一生只宠幸长他18岁的万贵妃,让人匪夷所思。)死于明世宗(宪宗孙朱厚熜)嘉靖19年12月,(1540年)。
余父早年拜清末关中著名理学大师、举人—蓝田牛兆濂先生为师,尊崇儒学,加之也许地域之偏爱,对康海推崇有加,余幼稚时,先父就常用康海的轶闻趣事对子侄教诲。康海父鏞于成化22年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常为乡里蒙童教授古今圣贤掌故,父退,海嬉戏庭院,不思温习。父怒,欲鞭笞捶楚,问所授,海对答如流,从容复述无所责,24岁举于乡,次年会试落第,28岁复会试,及进士第,殿试对策中,他仗义执言,侃侃陈述,力陈改革吏治,兴利除弊,裁汰庸官重用才高智睿之士,文章送皇上审阅时,孝宗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也!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状元,大魁天下。高中状元的他,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步入政坛后依然性情刚直,不阿权贵,即使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对他也非常恭敬,刘瑾是陕西兴平人,闻康海才高名显,想拉他为同党,可康海对其总是避而不见,耻于与其为伍。
康海为官不足10年(从1502年中状元算起,到正德5年,即1510年被罢官止),一生让他最遗憾的事莫过于为救李梦阳,牵扯到刘瑾集团中,被作为刘瑾同党而遭清洗。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明中期,以康海为中心的李梦阳(甘肃人)、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人称文学七才子,或称明前七子,他们在官场刚直不阿,藐视权贵,颇有秦人冷、琤、倔、强的遗风。时李梦阳恰巧代户部尚书韩文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不幸事情败露,李被捕入狱,性命难保。在狱中李梦阳思前想后,知刘瑾一向敬重同乡康海,只有康海才能救他,所以从狱中夹带出一张纸条,上书“对山救我!”四字,康海看到,义不容辞,也就顾不了许多,一反常态,亲自到刘府说情。传说刘瑾得知康状元到了,惊喜得不知所措,倒足汲鞋,出门迎接。第二天王梦阳就被放出。翌年,刘瑾因谋反罪被朝廷凌迟处死(按规定凌迟必须割3000刀以上,刘被割5000多刀,够得上千刀万剐)。康海也被列为刘瑾同党罢官为民。这时已官复原职的李梦阳却象个没事人一样,不但不说明真相,去救当年为自己两肋插刀的朋友,反倒打一耙,妒贤嫉能,诬陷康海。为此康海看透了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领教够了政治的丑恶嘴脸,也不辩解,扛起铺盖走人。从此,他“以文为身累,遂倦于修辞”。终日携歌姬载歌载舞,吹拉弹唱,广蓄伶优,放形物外,寄情自然,歌咏舞蹈于山水泉石间。
康海在文学领域建树颇多,今存散曲30余首,小令200多首,内容多是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最著名的是由他编撰的“武功县志”,该县志是明代著名八大县志之一,它和韩邦靖的“朝邑县志”同属尙简派力作,被后人评价为:编篆得法,为世称道,文简事赅,训词字雅,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没良于此,后世地方志,皆以此为范。全书一册3卷,共二万余字,堪为我国旧县志中佼佼者。,被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余幼时在家见过一本清光绪年间刻本,文革中付之一炬,现在上海拍卖价据说在2000元左右。
康海对秦腔贡献很大,“主蒙艺苑,垂四十年”,这位举世闻名的才子,改革声乐唱腔、自操琵琶,创建私人戏班,“康家班社”,直到现在武功县康海故乡还是出乐人最多的地方,也许和这位才子的影响有关。
康海还给武功后人留下一道美食,至今仍被传承着,它就是当地百姓爱吃的面食——“芙蓉鸡丝旗花面”,一款地地道道、历经千年不朽的秦人面食。谁若有兴趣,可参考本人日记【旗花面】。
武功农村
敎稼台----传说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种稼的地方
秦人、秦风、琴韵
声明:本专题由武功县文物旅游局和武功在线运营中心联合整理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