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问的是三国的都成,那当然是魏、蜀、吴各自称帝后他们的行政中心所在地了。
先说魏国,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筑坛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接受帝位。虽然是汉献帝“苦苦逼着他”接受皇帝的位置,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只是走个过场。曹丕接受帝位,定国号魏,追封自己的老爹魏武帝,他是魏文帝,定都洛阳。所以,洛阳是魏国的都成。
曹操生前没有称帝,尽管汉献帝在他手里毫无权力可言,曹操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但他没有取代汉献帝自立为帝。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汉刘备为正统,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极尽诋毁为能事。因此曹操在老百姓的心里就成为一个白脸奸臣,成为一个“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阴险小人。
但事实上,在历史上曹操名声并不差,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自唐自宋,曹操一直都是作为英明的政治家而存在的。
就连大文豪苏轼也对他大加追捧,说他“酌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只是到了后来,南宋为自己的偏安一隅寻找历史上的借口,他们才追捧刘备。
曹操一生征战四方,是有名的马上皇帝,魏国的江山是他打下来的。
广义上的三国,是在公元189年汉灵帝就开始了的。汉灵帝死后,外戚何进与宦官蹇硕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厮杀,最后两败俱伤。
西北军阀董卓趁机出兵长安,肆无忌惮,大肆烧杀。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是这样写的:“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经过董卓之乱后,再加上黄巾军的风起云涌,汉朝的都成长安、洛阳已是四壁荒野,野草丛生了,人们无以为继。
当时的曹操在荀彧的建议下,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亲至洛阳,迎接汉献帝。
正如《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所言,“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他把汉献帝接到自己当时的治所许昌,可以说是很高明的,在政治上就有了先手,从此可以明正言顺地打着皇帝的旗号抢夺地盘了。
经过多年的征战,特别是在经过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后,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后来,他携兵80万,准备渡江南下统一全国,结果被孙权刘备联手打败,火烧赤壁,损兵折将,自那以后,他再也无力征讨南方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纵观曹操的一生,他统一北方,兴修水利,抑制豪强,唯才是举,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并且他也是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他的短歌行《观沧海》《短歌行》更是千古有名的诗篇,为人们所传颂。
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洛阳作为曹魏的都城,共存在了45年。
公元221年,远在成都的刘备听到曹丕代汉称帝后,“匡扶汉室”的口号也就不再喊了,干脆自己当起了皇帝,是为昭烈皇帝,定国号为汉,后世为有别于西汉、东汉,称为蜀汉。
相传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弘之子,细细论起来,汉献帝还要叫他叔呢,刘皇叔的大号从此响彻江湖。只是这位皇叔家境真不咋的,早年丧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刘备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他投靠过公孙瓒,后归陶谦,又跟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前半生一路颠沛流离。但是曹操与青梅煮酒,却对刘备推崇备至至,“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基耳”。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是哭了的江山。要知道,在那乱世纷争的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迭起,手里没有两把刷子,怎会立得住脚。说刘备只会哭,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刘备给人以无能的表面印象,全在于《三国演义》里,将他的功劳移花接木都记在了别人头下的原因。
事实上,火烧博望的战绩是刘备一手策划的,黄忠大破夏侯渊的主意也是他出的,《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中,“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由此可见,刘备在军事上的韬略也是很深厚的。
体现刘备水平的还在他的用人识人的水平上。刘关张的友谊就不用说了。在他占据益州后,重用法正,不但体现了他的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而且也是平衡蜀汉集团内元老派、荆州派与益州派利益之间的一招妙棋。
要说法正的地位和能力,还在他死后才展现的。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当年,刘备夺汉中后,任命谁为太守是蜀汉集团的大事。因为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如果汉中失守,魏军势必长驱直入,南下益州。当时,刘备提拔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为汉中太守,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但事实证明,魏延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他提出的兵出子午谷的计策,依现在的眼光看,确实是兵出奇谋的。
还有对于马谡的判断,也可见刘备的识人之准。马谡在年,轻时可谓是才情并茂,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量担当。连一向谨慎的诸葛亮都被他的学识所吸引,常情不自禁地邀其详谈,并且一谈就是大半夜。
可是刘备却临终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惜刘备死后,诸葛亮并没有拿刘备的话当回事。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刘备识人之才还是不大服气吧?结果,马谡太不给自己的伯乐面子了,街亭失守,又一次证明了马谡只是一具好看的皮囊而已。
世人公认曹操是枭雄的原因,一是曹操认为成大事者不惧小节。二,他乐于自认自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可刘备的枭雄一面却隐藏在他仁义的外表之下。吕布是有恩于刘备的,当年的辕门射戟,他救过刘备的命。可是,当曹操捉住吕布,向刘备请教何去何从时,刘备轻描淡写地说:孟德还记得当年丁原、董卓之事不乎?他的一句话,让吕布命丧黄泉。
虽然,他抗着“匡扶汉室”的大旗征战四方,但是匡扶汉室只是他利用的工具而已,他压根就没真正当一回事。这从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刘封、刘禅这样的名字,也说明他自己当皇帝的心情早已有之了。
后来,当汉献帝被曹丕搞下去后,刘备也并没有把他接到成都当皇帝去,而是自己紧跟曹丕的脚步,自己当起皇帝来。在对待当皇帝这件事上,还不如东吴的孙权有耐性呢。
刘备错就错在选错了接班人上。
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是整个成都平原上的明珠,它的富饶是有目共睹的。它外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势保护,内有姜维的尽力辅佐,但刘禅是标准的废材,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再也没有他顾忌的人了,终于好好享受一下皇帝极致快乐了。当邓艾的大军一出在成都城前,他唯一的作为就是献城以享,从此后去当他的安乐公去了。成都作为蜀国都城的历史,只是刘备地下有知,会不会后悔把帝位传给这个不求上进的儿子?
成都我作为蜀国的都城,自刘备221年称帝算起,至刘禅263年投降,总共只存在了42年,是三国间存在时间最短的都城。
公元700多年前,有个叫辛弃疾,站在南京城外的北固山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江水,想着天下兴亡、英雄迭代的历史,不禁感慨万千,发出了“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
这个孙仲谋,就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大帝孙权。由于他的父亲与曹操、刘备同时举兵讨打过董卓,因此,辛弃疾把孙权列为他们的侄子辈,所以才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
当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的时候,孙权并没有急于求成紧跟着称帝,而是上表曹丕称臣。直到公元229年,45岁的孙权在武昌称帝,不久迁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
因此,建业就成为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直到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濬率战船自成都顺江而下,兵临石头城,东吴末帝孙皓素车白马,缚住双手,衔璧牵羊,投降王濬。自此吴国灭亡,建业作为吴国的首都,也只存在了61年的时间。
东吴的开创者是孙坚,他世居江东,带出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员大将跟他打江山。后来他传位给孙策,孙策被人所害后,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
与曹操刘备比起来,孙权是守成之君。但他的对手是什么人!北方的曹操时时惦念着江东这块宝地,西面的刘备随时都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掏他的老巢。
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孙权分分钟就会被曹操、刘备团灭。但他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时机成熟后,果敢地杀关羽,夺荆州,消解掉卧榻之侧让敌人酣睡的心头之患,同时解决了自赤壁大战以来,把荆州借给刘备而收不回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早年的孙权还是善谋善断的英雄气概的,还有赤壁之战的表现。
赤壁战前,曹操强兵压境,当时的孙权还不到30岁,吴国内以张昭为代表的元老派,主张投降曹操。
但孙算大喊: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当即挥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决心。于是,江东上下同仇敌汽,取得了赤壁之战——这一奠定鼎足之势的经奥战役的辉煌胜利。
曹操进攻漓须口,孙权亲自乘舟查看曹营情况,后写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信给曹操,足以可见孙权的豪杰气质也是满血复活的。
当然,孙权作为一国之君,他最大的优点还是善用人,会用人上。
他继承父兄基业,缺乏沙场磨砺,算得上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的人。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为自己尽忠,让江东真正做到了人才济济。
他对部将肯于放手,敢于放手,所以周瑜、吕蒙、陆逊对他,对吴国都是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人才的辅助,孙权才能雄距江东,争霸天下。
此外,在他执政期间,他派人航海,加强对台湾省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经济,促进江南土地开发,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这也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晚年的孙权,性格猜忌,杀戮无度,与早年判若两人,为此后东吴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体来说,孙权仍不失为一代英豪的。在《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一番精妙评论,可以说尽了孙权,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乱世出英雄,曹操、刘备、孙权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但是,英雄总有迟暮的时候,更何况后代子孙的不屑,使他们所创立的基业,很快走进了历史,他们的都城存在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简直不值一提。
正像《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满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所写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