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所处的时间大约在1500-1660年间。她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时期。她唤起了理性的觉醒,将“人”再次摆在了思考的中心。他们既歌颂人的伟大,富于创造,强调个体的重要也同时省视人的渺小无力,焦虑时代的憂患,感叹命运的悲怆。他们并不完全否定神明,却更积极地肯定人的自然感性生命和理性的逻辑分析,重视科学的伟大作用。一时间翻译家、小说家、戏剧家、哲学家、诗人如天幕中璀璨的群星,照亮了英国近代文学史的开端。
关键词:英国文学;文学思想;时代背景;创作思想
引言:
14、15世纪的欧洲经历着一场资本主义的大潮,面对这股潮流,人们渴望重新发现自己的自然感性生命,渴望以自由为基础的主体地位。意大利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假托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的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后来演变为政治、伦理、文化上的巨变。
一、早期文学中的宗教思想与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所处的时间大约在1500-1660年间。她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时期。她唤起了理性的觉醒,将“人”再次摆在了思考的中心。活跃在这个时代前沿的人文主义者用其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人的种种复杂特性,处在历史突变的洪流中,他们既歌颂人的伟大,富于创造,强调个体的重要也同时省视人的渺小无力,焦虑时代的忧患,感叹命运的悲怆。他们并不完全否定神明,却更积极地肯定人的自然感性生命和理性的逻辑分析,重视科学的伟大作用。一时间翻译家、小说家、戏剧家、哲学家、诗人如天幕中璀璨的群星,照亮了英国近代文学史的开端。人创造了历史,历史又制约着人的言行,再伟大的人物也离不开历史的母体。那么,是什么样的时代孕育出了这些伟大的人文主义着呢?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兴盛
14至15世纪的欧洲经历着一场资本主义的大潮,面对这股潮流,人们渴望重新发现自己的自然感性生命,渴望以自由为基础的主体地位。然而中世纪的政治体制和基督教会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处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国家分裂的意大利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假托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的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后来演变为政治、伦理、文化上的巨变,波及法国和西班牙,于15世纪以后抵达了英国。
16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阶段。在经历了大瘟疫之后,商品制造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尤为发达,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市民阶级为支柱的工商金融体系。乡村里,瘟疫之后劳动力的缺乏和地主贵族的圈地运动导致了“羊吃人”的惨剧,失去土地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廉价的劳动力。16世纪自世纪初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成立英国国教会,政教合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国力不断强盛的背景下,英国国民的热情也随之空前庞大,多元化的经济造就了公民自由平等思想意识,并带来了科学和文艺的大发展。尽管人们常常喜欢将文艺复兴放在中世纪的对立面上加以考察,而且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它是“黑暗的中世纪”,但是历史是延续发展的,中世纪东、西教会的分裂让大量古希腊、罗马的著作避免了和罗马帝国一起毁灭的厄运。而且基督教哲学也还是继承了西方传统思想中对人的悲剧性命运的思考。“基督教世界不仅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各种思想文化内涵,而且深化了这些内涵中的悲剧精神。”
在14世纪时,乔叟就写下了著名的《坎特伯雷故事》,此外诸如《农夫皮尔斯之幻象》、《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等都为英语诗歌及英语这个语言的形成做了准备,但是英国文艺的真正复兴却是在一百多年以后。起初文艺复兴表现为大量翻译古希腊、古罗马的著作和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著作。一开始采用的多是法文和意大利文,水平参差不一,后来有许多译者用优美的英文再现了原著的精妙,发展了英语的表达力。其中较有名的是乔治·查普曼翻译的荷马史诗,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成了浪漫派诗人济慈的启蒙读物之一。在日耳曼,宗教改革挤走了文艺复兴,而在法国,文艺复兴又扬弃了宗教改革。
可是在英国,这两者却互相交融。宗教改革激进的浪潮不断推动人们思想的深化,为之注入新的内涵。文学艺术的发展又反过来增强了人类思想的表达形式,提供了纸和笔做成的剑与匕首。伊拉谟斯的《愚人颂》、拉伯雷的《巨人传》、蒙田的《随笔集》曾经是文人逃向思想之乡的抵抗。但是到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是既是诗人同时又是国家大臣、改革家、哲学家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暗喻和影射,象莫尔爵士描写了《乌托邦》抒发政治理想,弥尔顿繁多的战斗小册子都是将关怀世人的眼光从象牙塔里转向实际的作为。这使得英国的文学呈现出更多的交杂性,多样性。在溃裂的信仰和国家内战中,这些生逢乱世的英雄们敢于行动,富有野心又幽默机智但亦表现出对生存和死亡的悲观、彷徨。于是莎士比亚借丹麦王子之口开始质问道:“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启蒙思想的全面展开
随着英国政治革命的展开,17世纪开始英国作家们开始从对人性的追求转为对理性的思考。在哲学领域,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全面深入解释了经验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类一切知识的泉源就是经验。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在科学领域,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他认为要清楚头脑中一切错误的观念,偏见和幻象,就要首先收集事实,通过科学化的实验方法,归纳推理手的段从这些事实中总结其差异性,寻求性质和特点,最后得出结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归纳法。
在政治领域,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人因为贪婪自私的本性一直发生战争,要让社会和平,结束战争,就必须制定社会契约。在这种博弈的社会关系中,有必要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以达到自我持存的目的。他认为君主政体是实现契约原则的最好形式,这也正是影响深远的君主立宪制的最初形式。在宗教领域,伴随着宗教生活的多元化,以约翰·班扬为代表的社会底层民众与约翰·弥尔顿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为争取平等的宗教权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四、总结
这是英国历史上最有学问的时期,文学一方面十分接近学问和哲学。另一方面却又接近人生和行动,这情况是别的时期所无。英国语言和语言用法到此初次达到一种有纪律的成熟性,却没有失去青春期的新鲜和色彩。在散文和诗歌两方面,用词都结合得自由灵活,既平易,又华丽,既有书本气,又有口语味。十七世纪之后,科学的地位确立了,方法论的基础成型了。人们去大自然中不断寻求知识,去人的内心摸索人类的信仰、精神、生存等的奥秘,从此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人们发现真理,由此英国文学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李维屏,张定铨.英国文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6-37,184-185.
[3]曹波.人性的推求: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1
[4]孙大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76-78
[5]刘新民.19世纪英国文学评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