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元末昆山的昆曲,最初被称为昆山腔,经过几十代曲作者的不断完善和演绎,最终被尊称为“百戏之师”。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让它重新焕发光彩。
昆吾声《活的关公》侯绍奎在密封箱演出《单刀会》结束后谢幕,告别舞台。
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演员王婕妤正在舞台入口处等候。
2017年,“昆曲回家”系列活动在江苏省昆山市拉开帷幕。其间,北方昆剧院、上海昆剧团等全国八大昆剧团,以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演出团体选拔的55个著名昆剧团齐聚昆山,同台演出经典昆曲《牡丹亭》,有着致敬先贤、思源饮水思源的特殊意义。这是发生在昆曲之乡的一件大事,我也借此机会认识了一大批昆曲人。然而在大众面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昆曲人在台下的真实模样和喜怒哀乐。于是,我开始用镜头记录昆曲传人在台下、幕后、戏外的精彩故事。
在表演昆曲大师《牡丹亭》时,扮演杜丽娘的王凤梅正在“磨戏”。
年过五旬的昆曲演员柯俊,利用转场和角落的间隙,抢妆换衣服。
在拍摄过程中,我对昆曲传人的状态和故事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记录了他们在当前昆曲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坚持不懈的历程和职业探索,以唤起全社会对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珍惜和关爱。我坚持选择人文纪实的摄影风格,而不是环境人像。我用大量的中长焦镜头,平视视角捕捉动人瞬间,睁开眼睛,倾听,张嘴聊天,在不打扰拍摄对象的情况下,放开手脚。
昆山市淀山湖镇相磊艺术团汇报演出后台,昆曲演员即将“挂帅出征”。
通过这些照片,我希望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全社会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