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吃盐的历史,据说有一万年。沿海的先民,煮海水为盐。内陆的先民,引盐湖之水入田,水分渗下,地面结盐。在山西解州,就有盐湖,周围一百多平方公里,也叫盐池,出产的盐叫池盐,也叫解盐。据说五千年前,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就发生在解州一带,为了争夺盐池。
夏、商、西周,老百姓吃盐知多少?不知道,因为史书没记载。老百姓吃盐量,最早见于《管子》,管子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管子》中管仲对齐桓公说:“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婴儿,就是儿童,这个无异议。少半,有异议,很多人都理解为“少了半升”,错了!半,为1/2升;少半,为1/3升。一个成年男子一月吃盐5升又1/3升。升的容量有多大?考古学家根据出土量器考证,齐国的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而盐的比重为2.165,由此计算出春秋时期一个成年男子每天吃盐77克,妇女48克,儿童34克。按一对夫妇三个孩子的5口之家计算,人日均吃盐45克。吃盐量如此之大,不可思议。现在人日均吃盐15克就嫌太多了。
《管子》其实并非管仲所作,而是战国时期多家隐士学者托管仲之名所作,又经西汉刘向编定,因而《管子》具有春秋战国秦汉的社会生活背景。专家由此认为,春秋、战国、秦汉,老百姓吃盐量应该都是《管子》中描述的量。专家还认为,受汉代生活习惯影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老百姓吃盐量应该也是《管子》中描述的量。
南北朝以后是隋唐。唐代后期朝臣奏折对百姓吃盐量的描述是:“通计一家五口……三日食盐一斤。”唐代1斤大约折合今天680克,人日均45克,与《管子》记载的量相同。
宋代的史料中竟找不到像汉代《管子》、唐代朝臣奏折中那样对吃盐量的描述,不过学者们对宋代杂乱无章的户数、人口数、产盐量、官盐、私盐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宋代的人日均吃盐量应与唐代相当。
《元史》有记载:“两浙、江东凡一千九百六万余口,每日食盐四钱一分八厘。”折合人日均14克。
《明史》也有记载:“大口岁食盐十二斤,小口半之。”明代1斤大约600克,按一对夫妇三个孩子的5口之家计算,折合人日均14克。
清代、民国,“一人一年十斤盐”的说法很普遍,斤仍是大约600克,折合人日均16克。
元明清,人日均吃盐十几克,与今天一致。可是,春秋战国秦汉唐宋,人日均吃盐竟四十几克。那么多,为什么呢?学者们分析认为,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的食盐含杂质较多。有记载为证:
南北朝的农书《齐民要术》记载:“以盐一斗投入水中……澄去泥土……泻清汁于净器中……一石还得八斗汁”,然后“曝令成盐”。由此可见,盐里所含泥土等杂质达20%之多,须“澄去泥土”,晒干后食用。
唐代的农书《四时纂要》记载:“入盐一斗,其盐曝干,筛去泥土。”先晒干,再筛土,可见既含水分,又含泥土。
宋代有一本《寿亲养老新书》,记载许多养生方子,其中一个方子有“解盐六两净”之句。解盐,就是解州的池盐;净,就是洗净,说明也含有泥土杂质。
春秋战国秦汉唐宋,人日均食盐45克,去掉20%的杂质,为36克。元明清民国,人日均食盐量,姑且视为与现在相同,为15克。
以上数字,史料描述的本来就是估计数字,所以计算宜粗不宜细,模糊才符合实际。而且,这样的考证,不是搞统计,只是找参考,所以不必追求精确数字。结论应该是这样的:宋代以前,人日均吃盐三十几克;元代以后,人日均吃盐十几克。
为什么宋代以前比元代以后多一倍呢?请看下篇的分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