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为数千年来之旧俗。
延续千年的一夫多妻制是男人的天堂吗?
一夫多妻制开始于奴隶制社会,兴盛于封建社会,直到1950年才彻底废除。
在奴隶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时期,虽然允许一夫多妻制,但实际上,这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权。
在奴隶制社会,一夫多妻制是奴隶主的特权,奴隶们要么一夫一妻,要么连基本都交配权都没有;到封建社会,一夫多妻是上层社会的特权,皇帝拥有三宫六院,大臣拥有三妻四妾,而平民大多一夫一妻,但还是有不少平民依旧娶不到妻子。
不管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都不是所有人的天堂,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地位,你依旧娶不到妻子。
在这些国家依旧可以一夫多妻
在世界范围内,一夫多妻最早出现于古代埃及和欧洲,时期是氏族社会末期。随后数千年的时间里,一夫多妻制一直占据着历史主流舞台。直到近现代,因为基督教的缘故,一夫一妻制才开始占据主流舞台。
现代社会中,一夫一妻制虽然占据了主流,但很多非洲和西亚的国家还留有一夫多妻的制度,比如埃及、苏丹、约旦、南非等国家。
这些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国家有一个显著特点,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也是允许一夫多妻制的主流宗教之一。
在伊斯兰教的观念中,一夫多妻制属于传统习俗,《古兰经》就有记载,允许人们娶多个妻子,但必须公平对待所有妻子。
目前,这些国家都相继颁布了妇女解放条约,但对一夫多妻制却拒绝取消,比如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2000年颁布了新宪法,其中,妇女解放条款占了很大比重,但对一夫多妻制却没丝毫限制,他们也拒绝取消一夫多妻制。
一夫一妻制借战争进入中国
因为基督教的缘故,欧洲最早开始了一夫一妻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许多欧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个反响包括方方面面,思想、经济、文化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次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夫一妻制在鸦片战争之后也进入了中国社会,并且渐渐为人所接受,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些进步文学家、思想家先后公开倡导一夫一妻制,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就提到了一夫一妻制。
1912年,中华民国将一夫一妻制写进《临时约法》,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份《临时约法》只对底层社会有约束力,对上流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
军阀杨森,一生共娶了十二个老婆,到九十多岁,还娶了一名十七岁的小妾;东北王张作霖一生也有五个老婆,并育有八子六女。民国期间,各地军阀一夫多妻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夫一妻制在中国真正彻底地实行是在建国后才实现的,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规定了一夫一妻制。
随后,因为很多妇女已经生了孩子,离开丈夫之后,便断了生计,所以在1953年对婚姻法进行了补充,允许不愿意离婚的一夫多妻的家庭继续维持婚姻。
一夫一妻保障的是谁的权益?
在古代,阶级地位非常明确,皇帝可以三宫六院,王公大臣、权贵子弟可以三妻四妾,但平民大多是一夫一妻,甚至很多平民都娶不到妻子。
当时女子出嫁都是父母兄长做主,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平民家庭也十分看重男方的家世和能力。盼女成凤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没有一夫一妻制的限制,很多女子宁愿做大户人家的妾,也不愿委身成为平民的妻子。
不管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对于男性来说,都是能力、地位决定一切,没有能力,没有地位,就没有女子选择你,没有女子愿意成为你的妻子。
一夫一妻制时你单身,一夫多妻制时你依旧单身。
不是女子不愿意谈感情,而是你没有能力让她和你谈感情。连最基本都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满足不了,怎么谈感情。
对于女性来说,一夫一妻制有保护也有限制。一夫一妻制让女子对自己的婚姻有了选择的权利,对自己的命运有了选择的权利。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对妾有绝对的主宰权,生杀予夺都在一念之间;进入皇宫大院,女子更加没有自主的权利,生死都在别人手中。
但嫁给大户人家做妾,进入皇宫大院做妃子,对于很多女子来说,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就像杨玉环,她宁愿和五十岁的李隆基谈恋爱,也不愿意守着一个平民,潦草地过一辈子,这就是现实。
飞蛾扑火一直都存在,一夫一妻制限制了一部分女性的欲望,但也促进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一夫多妻制不会男子的天堂,也不是你娶不到妻子的借口,现在单身的你,进入一夫多妻的社会,你依旧单身。
一夫多妻制转变为一夫一妻制,这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但一夫一妻制不代表一定可以娶到妻子,能力才是一切成败的关键。你没有能力,便没有人愿意和你谈感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