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街头,一位流浪汉爆红网络。
他衣衫褴褛,却目光澄澈。
面对镜头,淡定地用标准普通话讲出人生感悟: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面前,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够。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他不仅博览群书,熟读《史记》《论语》《左传》《尚书》等书籍,还能谈企业治理,谈各地掌故。
看过他视频的人,无不被他的文采,谈吐和素养折服。
人们纷纷好奇,如此满腹经纶的人,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
经过调查,此人名字叫沈巍。
和被生活所迫,流落街头的流浪汉不同,沈巍毕业于上海某重点大学,是名副其实的高知人士,毕业后成为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的一名公务员。
之所以选择流浪,是因为个人生活选择,并不如外界揣测那般不堪。
他说,“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看破红尘的沈巍,选择了后者。
每一天,沈巍只做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我并不以捡垃圾为耻。”
这些年,他发自内心地为垃圾减量做贡献。
“垃圾分类是源头治理,应该针对产垃圾的人。但在一个提倡垃圾分类的社会,我捡垃圾,反被嘲笑。”
“我不是与世隔绝,反而想让外界理解我,毕竟垃圾分类,是国家在提倡的。”
通过卖垃圾赚到的钱,沈巍都会拿去买书。
“我读书很杂,什么书都买,美术、历史、文学……”
他一般在下午6点多去地铁站看书,一是为了锻炼心境,还有就是给下班的白领提个醒,告诫他们开卷有益。
这次网络走红,让沈巍的学识和胸怀暴露在公众视野,网友们尊称他为“沈大师”。
面对大家的疑惑,他知无不谈,深入浅出,用最浅显,最接地气的话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道理。
1、谈读书
“书读得少,才对很多事情感到稀奇,你们对我懂得的感到惊讶,其实都是从书里看来的,你们去看,也能懂得很多。”
2、谈专业
“对自己的专业,要沉下心来不断深挖,不要总想这也知道,那也知道。但同时也要注意,现在互联网时代,知识面不要过窄,要学会触类旁通。”
3、谈手机
“手机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大门。当然,里面也有不好的东西,但我们不能抵制它,只要适当地控制教育即可。”
4、谈地域
“不要有地域观念,每个地方的人,都不可能只和身边人打交道。只有大家互相打交道,才能走得更近。”
5、谈审美
“审美这件事,因人而异,你们都觉得我这样不好看。但如果我和其他人一样,你们还会注意到我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世界因此而多样,精彩。”
6、谈年轻人
“现在的年轻人,本应该懂得比我更多,但奇怪的是,他们除了自己的专业,社会上的东西他们都不知道,只盯着眼前一分三亩地,很难有大的见识。”
7、谈环保
“有人说我脑子有病,才去捡垃圾。但这是我的理念,你不做,他不做,垃圾分类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8、谈救助
“有手有脚的人,不需要救助,我的苦都是自找的,你们应该去救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9、谈自由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自由,流浪是我选择的权利,不需要大家同情,希望你们能尊重我。”
10、谈心态
“我不想出名,喜欢宁静的生活。最近有很多不虞之誉,我认为人要实至名归,做到了自然就出名了。”
一句句肺腑之言,字字珠玑,道尽人生真谛。
沈大师身体力行,给这个浮躁的社会上了一节又一节课。
但讽刺的是,浊世中的一股清流,还是抵挡不住资本和流量的胁迫。
一夜爆红后,不少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名义上是“听课”,实则强蹭热度。
一根根长枪短炮架在他的面前,每天都是无休止地合照,直播,提问。
这给沈大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已经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松自在地出去看书。
他无奈地感慨,“你们追求的是利益,而不是文化。”
无疑,这是典型的大师在流浪,“小丑”在直播。
面对如此文化底蕴的先生,多少主播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交流。
在他们眼里,流浪着的沈巍只是一个符号,代表钱的符号。
衣衫褴褛的沈巍,面对一个可以名利双收的机会,尚且做到神态自若,温文尔雅,不卑不亢。
而这些主播们,一个个油头粉面,浓妆艳抹,面对这个免费的流量,完全不顾当事人感受,全部蜂拥而上,随意打乱他人生活。
如此强烈的对比,实在是给这个浮躁社会的啪啪打脸。
沈巍却始终秉承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态度生活。
但浑浊的环境,还是把他变成了利欲熏心的工具。
这是文化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沈巍说,“现在的人,一天到晚只想着赚钱和出名,很多人想红却红不了,而我不想红却红了。”
“才不配位,是现代人的症结所在,没有才哪来的位,希望大家还是多读书,不要再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了。”
有人认为,“沈大师”是疯子,德才兼备却甘愿流浪。
但我却认为,心中富有,活出自我,比有些衣冠楚楚的人,更懂得人生的真谛。
下载“学国学网”APP,尽享更多优质好课!来源:“学国学网”微信公众号(ID:lexueguoxue)
学国学网,专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