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国学知识大全》,本书共有47.3万字,我会用六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一期。
01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便不能称为国人。可是,很多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其他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呢?
本书作者吕思勉(1884~1957),字勉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16岁自学古史典籍。吕先生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
吕先生读书广博,治学严谨,考据功底精深,注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宋代文学》、《文字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等。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之作,写就于先生的学术盛年期,在民国时期一经出版,即受到当时的国学爱好者和整理者的大力追捧,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誉。虽世易时移,但其价值却历久弥新,仍对当代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国学呢?
吕先生是这样定义的:“国学者,吾国以往之一种学问。”意思是,所谓国学,就是我们国家过去的一些学问。它包含了中国学术的性质与变迁,而并非是与外国绝对不同的学问。
吕先生指出,中国学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国学术自己的发展阶段。可以梳理为以下四点内容:
1、中国学术的渊源,包括古代的宗教哲学和政治机关经验所得,也就是王官之学。
2、以上两种渊源相结合,便诞生了先秦诸子之学,此时诸家并立。
3、儒家之学独盛。
4、儒家中烦琐的考证,激起了空谈原理的反动之风,偏重《易经》,与道家之学相结合,形成了魏晋玄学。
第二阶段:中国学术受印度影响的年代,这一阶段到明朝灭亡的时候便衰亡了。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点内容:
1、佛学进入中国并被接受。萌芽于汉魏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达到极致。发展顺序是从小乘到大乘,而玄学仍然点缀其间。
2、到了唐代,反动之风渐起。宋朝时期形成理学,理学的性质,可谓是摄取了佛学的长处,又去掉了其中不适合中国的部分。
第三阶段:明朝末期,欧洲学术开始进入中国。近百年来,欧洲学术对中国学术逐渐产生影响。在此之前,中国与欧洲的接触,仅限于技术方面,而不包括学术方面,因此之前没有受到欧洲学术的影响。
02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宗教哲学
宗教与哲学,在今天来看是相对立的,而在宗教起源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吕先生告诉我们,一种宗教在刚刚兴起之时,必定能综合当时人们的宇宙及人生观,并且能为之寻到一种合理的解释。这个时候的宗教,也是当时最伟大最适宜的哲学。
吕先生认为,中国的宗教思想,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拜物”了。《周礼》里面把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鬼、物魅四类。物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鬼怪,这是拜物时代的遗存。这个时期的思想,过于幼稚,对于学术思想,并没有什么影响。
接下来出现的宗教思想则是“天象崇拜”,主要出现在女权昌盛时代,当时人们所崇拜的大神,都是女性形象。这里提到的神,表面上看是与人无关的,但实际上这种神,已经成为了人为的神,具有人的性质。神的组织以及一切,都是以人为依据的。
《礼记·郊特牲》里面提到:“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祭祀以日为诸神之主。可见古代没有抽象的整个的天神。女权时代的思想著作,存留于后世的很少,只有一部《老子》,是表现女性优胜思想的。
古代宗教哲学的骨干部分,称为阴阳五行,但这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书》之《洪范》,后来对五行解释最详细的是《白虎通义》里面的《五行篇》,不过这里面介绍的水、火、木、金、土,主要是古代的五种官名。
其中,水指通沟渠,建桥梁等;火,设立火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火种;木就是用木材制作各种器物;金,指冶金之事;土,指的是营建之事。
至于阴阳的出现,则因为现象无论如何错杂,最终都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即谋与非谋,也就是所谓的正负,而正负就是阴阳。因此,阴阳之说是处处可通的。
03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王官之学
吕先生告诉我们,先秦时期的诸子流派有很多都出自古代的官职,属于王官之学,那时的主要流派有以下十种:
儒家,出自于主教化的司徒之官。
道家,出自于记载成败存亡的史官。
墨家,出自于掌管宗庙的官职。
名家,出自于掌管礼仪的官职。
法家,出自于主管赏罚的理官。
阴阳家,出自于掌管天文的历法之官。
纵横家,出自于外交官。
农家,出自于掌管农业的官职。
杂家,出自于负责监督与上谏的谏官。
小说家,出自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官。
以上就是《汉书·艺文志》里说的诸子十家,除去小说家,就是所谓的九流。
04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吕先生提到,秦朝一统天下之时,一直沿用法家学说,但法家主张用严酷之法来统治百姓,实际上这种办法已经过时。秦朝灭亡的时候,所有人都把秦朝的严酷归咎于法家,其实这是误解。这个时期,需要改正制度,兴起新的教化。此时,只有儒家学说是最适合的选择。
到了汉代,儒学的实用性已逐渐减弱,只研究经典著作,逐渐演变成了经学。
两汉时期,迷信的心理状态很盛行。儒学被大力推崇,儒学所尊崇的圣人,也逐渐被传说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问而知,不学而能的人物。简单地说,就是被说成了神。这样的心理状态,跟谶纬(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成立大有关系。
佛学
在学术方面,佛学分为小乘和大乘。小乘兴于佛灭后百年,大乘在其之后五六百年才兴起。
根据近来的研究,印度哲学,发展的较早。古印度人由于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他们所追求的是解除心里的苦恼。因此印度哲学,多带有宗教色彩。
佛出世时,这样的哲学有很多的派别,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佛不做没有益处的辩论,而是传授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有很多的追随者。
佛灭度之后,由于环境变化,再加上佛教传播很广,与其他哲学、宗教互相融合,佛学也在发生变化。佛在世时没有记录他的学说,入灭后,佛弟子聚集在一起,背诵出佛昔日的言语并记录成经典。因此,佛经的开篇必是“如是我闻”。
佛教的派别称为宗。中国的佛教,分宗很多,包括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
宋明理学
宋学,确切的名字应该是理学。后人原本尊称它为道学,到了清代汉学兴起,才以时代称之为宋学。
宋学是在佛学之后,新兴的一种哲学。理学家中能创立一种新宇宙观、新人生观的主要有周、张、邵三家。
1、周子之说
周子,名周敦颐,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孰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他提出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2、张子之说
张横渠,名载,陕西眉县横渠人,世称“横渠先生”。他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气是惟一的原始物质。气本身运动不止,于是就有了轻清与重浊的区别。
张子之说是彻底的一元论。他认为,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指出“一物两体”,认为事物总是“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存在的对立矛盾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批驳了佛道二家的唯心主义观点。
3、邵子之说
邵子,名雍,谥康节,世称“康节先生”。他提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物质属于天的为阴阳,属于地的为柔刚。
他提出用日、月、星、辰这四者来计数。日的计数是1,月的计数是30,星的计数是360,辰的计数是4320,即1天12个时辰,12时*360天=4320时。
邵子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
吕先生认为,理学家虽然是以唯物论攻击佛学的唯心论,但它的结果却是堕入空虚,与佛学家没有本质区别。
想要深入学习国学,阅读古籍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那么,对于阅读古籍,吕先生有哪些好的建议呢?让我们期待下期的讲解。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