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国学经典”导写及范文【创新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国学经典,如《诗经》《论语》《庄子》《楚辞》《史记》《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四大名著”等等,是我们的心灵原乡,那里有我们的文化“乡愁”。获得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就能找到精神家园,拓展思想版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精神富足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请选择你了解的两三本经典(可选上述列举之外的经典)来呈现你所认识的国学,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经典,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难点分析】一、从学生的阅读量来看,学生没有系统地阅读过以上经典,只在相关的课文中读过某些篇章,对整部书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二、“呈现你所认识的国学”,即要求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经典有一个个性化的认识,或者说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眼中的经典是什么样的。所以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识,适当扩展一些内容,使学生对上述经典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概括出自己对经典的认识。【材料积累】材料一孔子对《诗经》中《关睢》的评论。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过分。快乐高兴但不过分,悲伤但不会伤害自己。
即是说无论在“乐”还是在“哀”上都保持了一个“度”。《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有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过犹不及”的命题。即任何事情做过了头,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都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也有一个“度”,没有到达这个“度”或者超过了这个“度”都是不可以的。联系上面两则材料思考,我们发现国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庸之道”。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也可以说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居于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居于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居于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居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居于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居于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居于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深得中庸之道的。立意角度:以此出发,呈现你所认识的国学——中庸的国学。
材料二《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二、三节略)《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二本章略)《伐檀》是《国风•魏风》的一首诗,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