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
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里,广为人知的行动者是制定政策、管理学前教育事业的各级政府,作为行业专家的高校学者,各类幼儿园,为幼儿园及家庭提供服务的各类企业等,本文聚焦于那些自身使命就是致力于通过公益行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且行动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营利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和社会使命驱动企业。它们的动机、行动特点与政府、市场两大部门有所差异,为学前教育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一、社会公益力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进程
较早在农村学前教育领域开展支持活动的机构是政府间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2001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在贫困地区合作开展“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力图在贫困地区实施以儿童为本的学前教育质量改进计划。
200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开始合作推进“爱生幼儿园”项目,该项目开发了支持农村幼儿园提升质量的系列课程和教师培训、幼儿园发展评估的技术资源。
2008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汶川地震之后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灾区“流动幼儿园”项目。该项目先后发动组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高校100多位幼教专业学生、幼教教研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作为志愿者前往四川绵阳、什邡、绵竹、崇州等重灾区开展了多项救援活动。
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参加“流动幼儿园”项目的幼儿达1.4万多人次,同时该项目还面向1500名幼儿教师开展了以“灾区幼儿心理抚慰”和“震后幼儿园课程重建”为核心的专业培训。
中国本土公益机构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历史不算久远。它们因察觉到弱势儿童学龄前发展面临的挑战而萌芽,同时随着中国整个学前教育行业的大发展,找到了更匹配其资源和能力的定位,从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公益机构是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后来有些机构将重心转入学前领域,这经历了一个认识加深的过程。随着国际公益组织进入中国,并从社区发展、儿童发展的角度切入乡村儿童学龄前的公益服务,其理念及实践启发培养了一批人才,此后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地方性公益组织中,许多负责人、工作人员都有在国际公益机构工作的经历。
另外,少数具有学前专家资源的本土公益机构如四环游戏小组、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也在2000年之后关注到了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困境。中国民间学前公益行动因此而萌芽。
其后,2010年国家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一系列国际研究揭示出儿童早期发展对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除了能够解决家庭育儿的后顾之忧外,学前教育支持幼儿学习发展的作用开始被重视,公益组织与公众随之加深了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学前公益行动也更容易得到捐赠者的认同。
多方面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认同加快了公益机构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步伐。
公益力量进入学前领域也是一个公益资源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过程。农村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开始免费,公益机构主要以智力帮扶方式介入,如教师培训、阅读推广,对经费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在2010年之前,要想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就需投入更多资金,同时还面临着政府重视与投入不足、区县内学前教师和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的状况。
2010年之后,中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大量农村新建幼儿园、新任教师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发展型需求。
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入园率大幅提升,但建设与发展不可能快速完成,并不是所有儿童都享受到了这一增长带来的益处,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农村或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城乡贫困家庭的儿童。一些社会公益组织敏锐地发现了这些儿童和教师的困境,开始在自己力量范围内提供部分学前教育公益服务,以儿童活动方案递送、师资培训等方式,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析十几年来开展过学前公益行动的48家民间机构,可将其主要分为三类:实施项目的执行型机构(34家)、提供资金的资助型机构(12家),以及兼顾两者的混合型机构(2家)。它们所开展的学前公益项目集中关注以下几个议题,依据项目启动时间可粗略地划分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2004—2010年,重点关注城乡3~6岁贫困儿童缺少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问题。
(2)第二阶段为2011—2012年,重点关注幼儿园保教质量不佳,无法有效支持幼儿学习发展的问题。
(3)第三阶段为2013年至今,向前追溯低收入家庭0~3岁幼儿早期发展滞后、家庭养育支持不足的问题。
除上述直接服务幼儿的公益项目之外,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一些从学前教育、教育公益的行业需求出发支持行业发展的项目,例如分享知识、搭建网络促进行业协作等。
二、中国学前教育公益行动
(一)关注城乡3~6岁贫困儿童缺少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问题
幼儿发展受其周围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中国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贫困农村与城市幼儿的生活环境客观上出现了明显差别,体现在家庭、社区、幼儿园等对儿童的支持等多个方面,幼儿在进入小学正式学习之前就面对着不平等的成长机会。
2006年,城市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8.05%,农村为29.63%;6年之后,2012年城市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提升到89.10%,农村变化却微乎其微(见表9-1)。随着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城市和农村地区幼儿园数量大幅上升,但是农村地区学位仍十分不足。
根据2017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59万个行政村中,只有19万个行政村有幼儿园,这意味着全国有40万个行政村的适龄幼儿无法就近入园。有质量的幼儿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作用已被证实,但贫困弱势的农村幼儿、流动儿童——最需要补偿教育支持改善其学习条件的人群——却没有得到托底的学前教育机会,这种现实进一步扩大了不同儿童学龄前发展的差距。
一批公益组织出于对农村、贫困人群的关注敏锐地觉察到贫困幼儿无园可入的困境,开始动员社会公益资源,直接为一部分城乡贫困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阳光童趣园、未来希望幼儿班、山村幼儿园以及四环游戏小组等项目,或者在偏远农村地区改造或建设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就近入园的机会,或者为城市流动儿童提供非正规的学前教育。
在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入园率的过程中,各地主要以人口密集地区为主建设幼儿园,对农村地区的投入聚焦于建设乡镇园,因为入园需求高,家庭入园意愿及付费能力等都比较强,配套条件也相对容易获得,政府只需建好新园就可以迅速高效地提升入园率。
但剩余未入园儿童大部分生活于偏远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缺少合格的师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薄弱,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不仅要建园,还需要搭建能够跨越地理距离、支持农村幼儿园运营、开展教师培训、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支持系统。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存在人口流出的趋势。
地方政府是否愿意牺牲一部分教育投资的效率,更多地从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弱势幼儿提供托底补偿教育的角度出发,从教育减贫和人力资本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重视并支持偏远地区贫困儿童入园?地方政府根据各自情况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公益机构在关注如何增加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例如,作为长期深入社区的公益教育项目的“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在进行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偏远自然村开办社区幼儿班模式;另外一种则是“一村一幼”及“班改幼”模式,协助地方教育局提升村级幼儿园教学质量。
广西田东县的社会公益组织晨曦儿童发展中心在连续四年推动设立村级园之后,于2012年开始将重点转变为支持田东县约40所农村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二)追问学前教育质量:入园的孩子真的受益了吗?
2013年前后,到农村幼儿园考察,能看到普遍的大班额情况。一个班里六七十名幼儿挤坐在教室里,教师不足,同时许多新教师缺少幼教经验,幼儿玩具少,教学形式及内容与小学一年级相仿,不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大量存在。
在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进入幼儿园带给孩子的可能是好奇心的压抑、情感的束缚、枯燥的学习体验,而并不必然意味着幼儿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从2011年开始,以千千树项目的发起方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为代表的一批公益组织关注到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它们从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活动研发、幼儿教师培训、基于项目的系统性的学前教育专业支持和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项目,致力于让幼儿不仅能入园,更能在园所里得到适宜的、快乐的、全面的发展。
这些项目最初聚焦于儿童语言发展、体育运动,但随着农村园走出创办初期,逐步发展成熟,幼儿园自身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也在提高,它们开始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怎样开展儿童区角活动,支持儿童游戏?如何科学开展活动?如何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等等。
这些新问题一方面来自农村园在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也源于公益机构对园所的引导及与其开展的互动。同期,公益行业也逐渐发展出一批聚焦于某一儿童发展领域、更具专业性的机构(见图9-1)。
1.聚集于学前教育质量综合提升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千千树项目是致力于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公益项目。2011年该项目由北京小橡树幼儿园的教学研发团队发起,他们针对农村幼儿教师能力不足、大班额、资源匮乏等现实情况,以儿童早期阅读为重点,研发了一系列方便农村教师上手操作的幼儿活动资源,以及幼儿教师配套培训资源。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起点工程项目于2013年成立,致力于搭建学前教育公益联合平台,携手学前公益机构,重点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学龄前儿童,致力于建设农村幼儿园(班)、童书益站,资助贫困幼儿,提供教师培训等。
2.着眼于早期阅读、科学探索等领域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
深圳爱阅公益基金会2016年开启阅芽计划,为深圳未满6岁的儿童家庭公益赠送支持幼儿早期阅读的“阅芽包”;面向农村幼儿,深圳爱阅基金会向公益机构提供专项资助,支持农村儿童阅读项目的开展。
北京小橡树幼儿园历届校友、家长及老师成立了小橡树儿童发展中心公益平台,于2016年发起小橡树公益图书馆项目,至2019年年底,在甘肃、贵州、云南、广西以及湖南建成15所幼儿园公益图书馆。
北京童学公益基金会于2018年成立,以STEAM为主要教育内容,鼓励家长通过高质量的游戏陪伴孩子。该基金会提供三种支持方式:
(1)儿童探索馆,面向博物馆、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提供展览设计及教育方案的支持。
(2)儿童探索教室,面向幼儿园,提供教室环境创设、探索课程和师资培训等服务。该项目于2019年9月在青海大通县6个试点幼儿园启动。
(3)儿童探索乐园,面向社区,提供微型的户外儿童乐园。
3.着眼于家长育儿教育领域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家庭教育专项基金2018年11月成立至今,主要开展两个方向的活动:(1)携手各领域教育专家大力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家庭教育;(2)联手各省(区、市)教育部门,汇聚优质的家庭教育课程并带到各地进行教师培训,让家庭教育的方法工具和公益传承得以落地生根。
那些致力于解决幼儿入园问题的公益机构都先后迈进了提升教育质量的阶段。而新兴的关注教育质量的公益机构则逐渐发展出专业性的教育服务,为基础薄弱的幼儿园提升质量的努力提供专业支持。
除此以外,有一类公益机构虽然教育专业性没那么强,但却是一些项目实施落地的重要组织力量,它们是一些区域性公益组织,生于斯长于斯,深切关注本地学前教育问题,比如广西田东县晨曦儿童发展中心、青海海东市宗喀慈善协会,它们都曾为了解决本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或与具有教育专业性的机构合作,或联手本地学前教育专家,有效地提升了本地农村社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质量。
(三)提前干预——面向低收入家庭0~3岁幼儿早期发展困境
近年来国际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个人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体发展状态,而且影响到他们一生发展的轨迹。国内有一些公益组织从国家反贫困战略、可持续发展,以及儿童公平的发展机会等立场出发,通过家访、社区中心等干预模式,致力于倡导并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对幼儿进行科学喂养和养育,支持0~3岁儿童早期发展。
在过去十余年中,中国在降低存在早期发展滞后风险的儿童的比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多数中国城市儿童达到了儿童发展的国际标准,但仍有至少1700万名0~3岁的儿童存在发展滞后的风险,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情绪和运动早期发展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一半儿童存在认知发展风险,52%的儿童存在语言发展风险,且随时间推移,风险不断增大。这与农村贫困地区照养人在喂养行为、养育行为和抑郁倾向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1]。
影响儿童早期大脑发育的三个关键因素是营养、刺激及环境。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为代表,相关机构在2000年前后针对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早期营养问题对早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家庭科学喂养与营养素补充干预及研究。
其后,它们进一步将幼儿早期发展滞后的原因聚焦到农村婴幼儿照养人普遍缺乏积极养育行为的问题上。一项研究发现,农村家庭亲子互动讲故事、唱儿歌、读书的比例均不超过40%,消极管教方式的发生率超过40%[2]。而积极的养育行为、亲子互动所带来的早期刺激和良性的环境,正是支持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些弱势儿童早期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对这一群体家庭科学养育的公共支持匮乏的情况下,这些公益行动所开展的实践、研究与倡导尤为宝贵(见图9-2)。
REAP自2012年起开始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一系列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REAP基于儿童早期发展理论和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现状,设计、实施、评估了多个项目。
首先,从制约儿童发展潜能实现的营养元素方面设计了营养包补充项目。其次,自2014年起,REAP与当时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合作,从家庭养育出发,设计了每周一次入户家访干预项目养育未来。
2015年起,该项目在陕西50个儿童居住相对聚集的农村社区建立了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为照养人提供交流和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场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5年与当时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妇幼健康服务司合作开展慧育中国项目,这是一项结合养育指导与营养干预的6~36个月儿童早期发展项目。2015年7月,慧育中国项目首先在甘肃省华池县进行试点,截至2018年年底,已在七地开始试点。
REAP的养育未来项目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慧育中国项目,均是由公益、学术机构与国家部门紧密合作开展,不仅直接为部分农村家庭提供0~3岁幼儿科学养育方面的指导,相关评估、研究也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在低收入家庭儿童早期科学养育指导公共服务匮乏的现实之下,一批公益组织依靠社会捐款或服务收入,开始致力于为部分低收入家庭提供公益服务。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社区儿童中心,针对幼儿组织各种早期发展活动,同时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养育指导,提升家长养育能力,改善幼儿家庭养育情况。其中部分经验丰富的机构如活力社区、童萌、广州法泽,将自身的工作模式和技术向其他公益组织、社区组织输出,支持更多机构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
另一类项目则尝试依靠数字化平台,聚焦于传播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科学教养、亲子活动方案的知识,比如面向农村养育人、隔代养育人递送科学、综合育儿知识的手机应用小核桃语音助手,以及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的春晖守望项目。
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2012年成立,通过招募和培训工作在一线的儿童照料者和教育者,给予福利院孤残儿童亲情般的关爱和以儿童需求为中心的教育抚育。2015年,春晖博爱在河南省叶县启动春晖守望项目,主要关注农村0~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发展,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力量,依托儿童活动中心和入户走访,通过育儿技能培训、亲子阅读活动以及社区参与三个维度的核心早教课程体系,在改变照料者行为的同时,为儿童营造一个滋养型的社区成长环境。
(四)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相关的行业发展项目
前文所述公益项目大多直接面向身处弱势的儿童、儿童照料者和教育者以及儿童服务机构提供支持,通过改善幼儿直接的成长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在早期获得多领域的充分发展。这种公益项目干预的逻辑脉络很直接,效果也相对更容易观察。
还有一类公益行动,其关注的问题从时空和逻辑关系上向后退了一步。例如,许多幼儿教师入职前在学校里没有为教育实践做好相应的能力准备,因此需要大量在职培训。那么能否通过改变这个更根本性的因素,去优化和提高高等院校培养幼儿教师的模式和效果?再如,许多在学前教育领域工作的公益机构,在各自的实践中取得了经验,但也面对着挑战与困惑,如何让某一个机构的知识成为行业的知识基础,减少公益机构各自作战、重复摸索的成本?以下公益项目就是从行业发展角度思考而开展的。这类项目距离最终受益儿童的逻辑链较长,干预的是支持幼儿早期发展重要但间接的环境(见图9-3)。
1.提升行业知识水平,搭建工作网络,促进交流与合作
农村学前教育集合影响力行动是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与澳门同济慈善基金会于2016年联合启动的一次创新公益尝试,旨在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基金会、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搭建目标一致、高效合作的平台,同时建立跨越中国、美国、印度,关注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国际学习网络。
2.优化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职前培养及专业发展模式
0~3岁幼儿发展引导员(养育师)培养及从业标准项目由REAP成员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实施,旨在解决中国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缺乏职业从业者的问题。该项目通过与公立、私立职业学校合作开展教学试验,开发形成了一套能满足中等受教育程度人群从事儿童早期发展服务需要的课程,用于职业院校培养养育师和指导农村婴幼儿父母进行科学养育。
三、中国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的价值
从上述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的内容和成效看,公益机构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伴随着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以下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第一,学前教育公益组织是敏锐的问题发现者。公益组织大多致力于服务弱势人群,在基层开展工作,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在行业发展大趋势下,它们总是能更敏锐地发现弱势儿童在学前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以及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真实挑战。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互满爱人与人等机构都敏锐地发现了偏远农村儿童无法入园的情况。
第二,学前教育公益组织是支持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和服务者。农村儿童学前教育中的问题被公益组织看到后,它们倾向于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为困境中的儿童提供服务支持。
2011年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千千树项目开始支持农村幼儿园质量提升,在政府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力军之前,公益组织的行动切实地服务了一部分急需帮助的幼儿和家庭,其先行探索也为后续行动提供了经验。
第三,学前公益组织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儿童适宜教育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从致力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项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阅读类项目还是科学类项目,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儿童能力素养的发展,不受迫于应试教育下的前置压力,也不追逐超过儿童年龄的过度学习,而是采取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符合学习规律的教育方式。
公益组织通过自身践行和倡导,在纠正项目地学前教育理念、提升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四,学前公益组织发挥了模式创新的力量。公益组织直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行动有较大的灵活创新空间。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阳光童趣园项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山村幼儿园项目、REAP养育未来项目等,都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创新方案。
第五,学前公益组织发挥了社会倡导作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连续多年举办国际研讨会议,聚集国内外学者、公益行业的实践者,持续倡导国家及社会应托底支持最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公益组织基于对问题的敏锐体察、丰富的实践服务经验,有望通过倡导激发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更广泛的行动力量。
四、中国学前教育公益行动的思考与展望
随着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公益机构想要发挥自身价值,就不仅要有扎根基层现实的使命与热忱,还需具备教育专业素养和更综合的项目设计、实践、评估能力及跨部门合作能力,去探索解决那些政府、市场两大部门尚没有触及或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无疑需要团队长期专注、坚持与不断自我反思。
与以上高期待相对应的,是所有公益机构都面临着一条资金筹集的“生死线”。资金是支撑其价值实现的支柱,资金充足与否影响着公益机构能否找到优秀的人才加入,能否开展创新有效的公益行动,以及能否在财务上实现健康运转。
在过去十余年,有些机构跨越了长周期,见证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持续面对重要挑战,重塑专业能力,得以不断促进问题的解决。有些组织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行动则比较短暂,它们在两三年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随后却转变了工作方向,原因可能是骨干人员流失、项目资金不足等。这些挑战对地方执行型公益组织的影响更大。
在支持0~6岁儿童早期发展教育这个目标下,越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村,问题越是严重,解决起来也越复杂。在缺乏利润刺激的情况下,很少有企业愿意进入,单靠政府系统又存在专业人才不足、支持系统缺位、资源不足的挑战。
社会公益组织较多活跃在这类地区和相关领域,且组织形式灵活,但是与政府的合作还比较初级,大部分仅仅处于被许可开展活动的层面。这种现状既存在不足也存在机会。公益组织可以提高自身在问题解决、机构运营方面的专业性和效率,充分利用自身公益性问题解决者的定位,整合社会中的专业资源,探索低成本解决方案,与政府等相关方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度合作,推动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落地。
政府在0~6岁儿童特别是贫困弱势儿童的学龄前发展教育方面,也可以尝试以更开放的态度,了解公益组织的优势和能力,通过深度合作、购买服务,更好地发挥政府与社会公益机构的整合作用,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学前教育的公益行动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关注,因为它们拥有接地气的视角,给予最弱势儿童直接的帮助;它们拥有更宽松的行动空间,勇于承担创新风险,为社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更优方法。政府与学前教育行业可以通过了解公益项目为自己添加一个重要的视角,看到基层真实的挑战所在,在局部实践中发现有用的经验。
虽然公益行动自身并未强大到足以独立、全面地解决一个问题,但它们就像举火把的人,增加光亮温暖,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催生出可能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岳爱,蔡建华,白钰,等.中国农村贫困地区0~3岁婴幼儿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1-16.
[2] 白钰,郑丽娟,刘步瑶,等.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83.
本文选自《当代学前教育:多元而具创造力的教育生态》。
关注“奕阳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