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只要做了一件坏事,就会被千夫所指;而一个“坏人”,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能被歌功颂德。《百家讲坛》让很多大师一夜成名,也让某些大师,因为某个小“污点”,跌落神坛,比如被称作“小于丹”的蒙曼。
蒙曼,1975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书香世家里。她的父母都是老师,且酷爱读书:一半的工资都是用来买书,光是书架就有二十来个。在家庭氛围的影响,蒙曼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七八岁起,蒙曼就爱上了阅读,尤其偏爱历史。每天做完作业,她都要看2小时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学长期的潜移默化下,蒙曼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一个爱读书的人,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尤其在语文和历史方面,蒙曼具有突出的优势。1992年,蒙曼就因为学科优势突出,直接被保送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系。
1996年,本科毕业之后,蒙曼又被保送本校研究生。1999年,研究生毕业后,蒙曼又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2002年,完成学业,她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2年博士毕业后至今,蒙曼都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直到2007年,受邀成为《百家讲坛》主讲人:向天下人讲解武则天的生平,蒙曼才真正走进观众的视野。
也正是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讲解,让她名噪一时,她也因此受邀成为许多节目的嘉宾,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
然而“人红是非多”,话说多了,难免会犯错。正是因为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悯农》错误的讲解,让她跌落了神坛,网友也纷纷质疑,她的专业水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看这句诗,就是知道是描述:中午时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除草,挥汗如雨的景象。可蒙曼竟解读成了“播种”。
因此就有很多网友,纷纷质疑蒙曼的学识。有网友质疑:这么一目了然的诗,她一个历史学博士,竟然能解读成“播种”,难道她没有一点常识?这样的人,也配称为“大师”?
在这次“翻车”事件之前,就有学者,曾对蒙曼的诗词水平提出质疑。他就是:北大诗歌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孙绍振,他说:蒙曼毕竟是历史学博士,难免对诗词存在一定的误解。
他举出了这2个例子:
一是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解读:学界主流的解读,认为这句诗描述的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沧桑悲凉”,而蒙曼的解读是“富贵之象、和美之景。”
二是:蒙曼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解读:是“火辣辣的,连火锅的味道都出来了。”然而孙绍振指正道:杜甫看到春雨来临,万物复苏,传达的是喜悦之情,而非“火辣辣”的味道。
“术业有专攻”,简单来说就是:专业的事情,要找专业的人做。蒙曼主要研究领域是历史,并不是诗词歌赋。虽说文史不分家,但让一个历史学博士,去解读诗词,谁能保证百分百不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道错了,改正错误,不就好了?为什么总是“抓着小尾巴”不放,为什么不多看看别人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老是盯着“缺点”,能学到什么吗?
蒙曼确实犯了错,但因为这点错,就全盘否定她,是否合理呢?我觉得:她犯的错,就像一件白衬衫上的一点小墨迹,所以请多点包容,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百家讲坛》的29位主讲人里,女性只有3位:于丹、蒙曼和隋丽娟,由此可以看出:男女其实并不平等。据不太正经的数据表明:在顶层管理中,女性的比例不足5%.
在中国一提起成功的女企业家,你能想到谁?是不是只有董明珠?要是提起成功的男企业家,你能想到谁?马云、王石、雷军......,你是不是能够随口给出一堆答案?
我们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只是现实生活中,男女真正平等过吗?通过“于丹”和“小于丹”的事迹,“男女平等”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难道不是吗?
注:来源 网络 快传号星阑天
往期回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