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图片来自网络)
通常说起国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文史哲,比如当说到国学是什么的时候,就会举例子,什么《论语》《孟子》,唐宋八大家散文,李白杜甫诗歌,四大名著之类的。其实不然,国学是非常大的一个范畴,国学就是中国的一切传统学问,当然不止是文史哲。在《国学还能不能叫国学》那篇文章里谈到了国学这个名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样的。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国学的学科分类究竟是怎样的?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谈谈过去的几种分类办法。
“六艺”
中国的学问分类,最早也许是儒家孔子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这是“六艺”的第一种指称,是孔子设科教学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说孔子所办的学校,设有这六种门类的课程。弟子加以修习,最后各有所长。其中礼指礼仪,是儒家的核心。乐指音乐,包括舞蹈与歌唱。射指射箭,一方面培养武艺勇气,一方面考察谦让的涵养。御就是驾车。书是语言文字学。数是数学。这一点,我们今天在《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周礼》里都能看到。比如《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是强调学礼的重要性的。《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是孔子弟子玩音乐的实证。《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这是讨论射箭。
孔子当时教学,除了“六艺”之外 ,还有一种分类,叫“德行”“政事”“言语”“文学” 。似乎也是一种学问分类的办法,而且和“六艺”比起来 ,更加应用一些。《论语·先进》中列举了这几科的高材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六经、五经
六艺的另一个涵义,也指孔子所编定的六部古代经典——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是孔子编定的教本,也是他学术整理的成果,根据教学的从易到难的顺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照成书年代,则顺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但由于秦朝焚书坑儒,以及秦末楚汉的大战,加上乐书乐器的不易保存,《乐》失传,六经变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虽然六经一开始是孔子教学的教本,但后来由于儒家的独尊与坐大,六经就不仅仅指一部部经书那么简单了,演变成了一些庞大的学派。秦汉学者往往单治一经,以此名家,也以此起家,再收取徒弟,辗转教授,扩大影响。我们从《史记·儒林列传》就可以得到很直接的感受。比如鲁国人“申公独以 《诗经》为训以教” ,弟子著名的有孔子后裔孔安国等。秦博士伏生专攻《尚书》,授徒众多,形成了势力很大的学派。所以这也是一种学术的分类。
九流十家
除了儒家的这个分类系统之外,还有一种学术分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就是“九流十家” 。
西汉成帝时代,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前后奉命校书,并考察各种著作的学术源流,成果编成《别录》《七略》两部书,其中《七略》里就将中国学术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前九家称九流,小说家不在其中。所以叫做“九流十家” 。
但是,刘向父子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分类的。这一分类,首先应该是春秋战国以来学术界的实际情形,其次,经过庄子学派、荀子、太史公等人的阐发梳理,最终形成。《庄子·天下篇》列举了儒、墨、道、名数家并其学术特点优劣。《荀子·非十二子》把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十二人几个学派都骂了一遍。《史记·太史公自序》更为清晰,将天下学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大家。
六分法
中国学术一直发展。到了西汉时候,原来的六艺、五经的分类方法已经不能涵盖新的学术范围了。至于“九流十家” ,很多学派不是萎缩就是消亡了,所以也不能适合于实际的情况了。于是就有了新的分类办法,称为六分法。六分法的使用与编订成书,最迟在西汉成帝时候(公元前51年至前7年),其成果由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完成。
根据《汉书·艺文志》 ,西汉刘氏父子开始校书,在汉成帝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当时由各学科专家分工进行,“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可见在刘氏父子的成果出来之前,当时学术已经如此分类了。
这一次校书的最后成绩是刘向的《别录》和其子刘歆的《七略》。《别录》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提要性质的书,刘向所带团队的工作是,每校完一部书则把它的篇目罗列下来,再把全书的大旨概括出来,以及成书经过,作者生平、思想、学术源流,此书价值等。二者合一,抄录给皇帝看。
《七略》分书籍为六略三十八种,原书大概在唐末五代就已亡佚,不过《汉书·艺文志》 就是《七略》的节本,因此今天我们可以根据《汉志》来看清《七略》分类的大概情况。《七略》虽然叫“七略” ,但其实是六分法,它将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而另作一篇《辑略》作为六类的总序。
它的具体分类如下: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六略的分类首先是根据当时校书的分工和篇卷的多寡。其次是体现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当时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置于第一的位置。其余都是按照其在学术上的地位而定其次序的。这一个分类体系,就很能反映西汉后期中国学术的传承与现实发展情况了。
七分法
六分法之后,又出来了七分法。齐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都是六分法的延续与增加。《七志》的分类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附道经录、佛经录)。《七录》的分类为: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从它们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与《七略》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对照罗列下,方便查看。
六艺略(七略)—— 经典志(七志)—— 经典录(七录)
诸子略(七略)—— 诸子志(七志)—— 子兵录(七录)
诗赋略(七略)—— 文翰志(七志)—— 文集录(七录)
兵书略(七略)—— 军书志(七志)—— 子兵录(七录)
术数略(七略)—— 阴阳志(七志)—— 术技录(七录)
方技略(七略)—— 术艺志(七志)—— 仙道录(七录)
无——图谱志(七志)—— 佛法录(七录)
无—— 无——纪传录(七录)
四分法
西汉之后,中国学术又继续发展,出现几个新情况,一是诸子萎缩,二是史书大量出现。所以在分类上,就需要考虑史书的位置了。这一点在上面梁朝阮孝绪的《七录》就可以看出来,他已经有“纪传录”的设置了 。
根据《隋书·经籍志》 ,魏秘书郎郑默作《中经》,西晋秘书监荀勖与张华整理宫廷图书与出土文献,编订《中经新簿》,用四部分类,其具体分部为: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我们看荀勖的甲部,就是《七略》的六艺略。乙部则合《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为一部,是后来子部的创始。其原因就是从汉到晋,诸子一部分的著作不但没有大的发展,反而在逐渐消亡,数量减少,是荀勖合并的一个原因。《七略》将史书放在六艺略春秋类,荀勖将其独立为丙部,还加入了《皇览簿》等类书。
再往后,东晋李充又作了修改,把四部的乙、丙两部互换,乙部变成史书,丙部变成诸子。这就成了后世继承的四部分类的顺序。隋、唐、宋所称四部,都是按李充的这个顺序。
到了唐魏征、长孙无忌等主持编纂《隋书·经籍志》, 就不用甲乙丙丁了,而直接称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部名称与顺序,到这里就完全确立了。它的具体分类如下: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十类。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类。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三类。
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四类。
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十一类。(道、佛二类不列书目)
《隋书·经籍志》所确立的四部分类法为后代学术分类的标准。 后来者都依此为据,仅作微调。比如这里的道经、佛经,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总目》,就变成了释家类、道家类,放到子部里去了。体例上更为完善了,但是也仍然不出四部的范围。
五分法、十二分法
另外还有五分法与十二分法。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在四部外增加“丛书类”,为五分法。清末学者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分为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理、医律、史学、金石、类书、词赋、书画、说部十二种,这是十二分法。
反思
我们现在回过头综合来看这些分类,可以发现,中国学术思想的丰富性,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六艺分类时期,是中国学术的发端。九流十家,是学术的大发展时期,此时学术思想达到了最丰富的状态,所谓“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但是后来,诸子萎缩了,再无发展增长,九流十家剩了儒家一家,经部史部集部则越来越膨胀。这是个大问题。因为经部的著作无非三种,一是儒家经典本身,二是阐释儒家经典的作品,三是帮助阐释儒家经典的工具书。儒家除了经部之外,在子部里还有一个儒家类。所以儒家遍地都是。史部是历史记录,属于总结性的,严格说来,与思想的新发展关系不大。集部是文学作品,抒发感情,关注个人浮沉家国兴衰,但是与思想新发展关系也不大。所以,在子部诸子萎缩之后,两千年的中国学术发展和思想创造,都在儒家的框框里打转。没有什么特别新的思想出来。宋明所谓的理学,不过是吸收了佛学之后在儒家的小范围里做修正而已。如果不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两千年中国文化真的会毫无新意可言。所以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才说嘛,“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多么精辟!所以我们今天再来研究国学,就不能陷在什么“读不读经”“孝不孝道”里面了 ,实在是太狭隘了。更不能天天“三字经”来 ,“弟子规”去,真的愚蠢至极。我们要多关注中国文化中儒家部分之外的更具有智慧的内容,或者是更为“叛逆”“异端”“自由”的内容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知道,中国除了专制的传统之外,一样有自由的传统,而这一传统是多少年来被刻意淡化压制的。中国两千年来,已经被儒家的一家独大搞得万古如长夜了,又怎么可以再这样下去,再来个黑暗憋闷的两千年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