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扶苏的生母是谁(扶苏简介)

扶苏的生母是谁(扶苏简介)

扶苏的生母是谁(扶苏简介)古语有云“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听说过这句话吗?这无法考证。但无论扶苏是否听说过,却是按照这一说法去实施了。扶苏的生母是谁(扶苏简介)虽然后人对扶苏的这一做法很不理解,试图从扶苏的成长经历来挖掘其真实想法。我们毕竟不是扶苏本人,也不会真正了解其在生命最后一刻的真实想法,但史官的记录却会成为我们还原

古语有云“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听说过这句话吗?这无法考证。但无论扶苏是否听说过,却是按照这一说法去实施了。

扶苏的生母是谁(扶苏简介)

扶苏的生母是谁(扶苏简介)

虽然后人对扶苏的这一做法很不理解,试图从扶苏的成长经历来挖掘其真实想法。

我们毕竟不是扶苏本人,也不会真正了解其在生命最后一刻的真实想法,但史官的记录却会成为我们还原事件经过的佐证。仔细回顾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扶苏的处境猜测,可能扶苏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时的扶苏,身在上郡,与驻守边关的将军蒙恬一道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蒙恬作为秦朝的一员猛将,手中握有30万的军队。

扶苏身为皇帝的儿子,是有权力动用军队的。但扶苏的选择是听从诏书的命令。回过头来,我们试想一下,若是扶苏没有听从诏书的命令,选择了拥军南上,与弟弟胡亥开战,那么,他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

历史没有假设。扶苏选择自尽,起码落下一个忠孝之名,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掌握,从其被贬驻守边关,就为其生命的走势埋下伏笔。

那么,公子扶苏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大军,为何仅凭一纸诏书就自杀?扶苏为啥不能在都城咸阳好好做他的公子哥,偏偏被发送到遥远的边塞受苦呢?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就包括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

而心地善良的扶苏对父亲的这一做法颇有微词,因而上书劝谏秦始皇,大致意思是说,咱大秦的天下刚刚安定下来,边远地区的百姓还没有归附,还存在许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此刻,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儒生们的言论来影响臣民的言行,让他们从内心归顺朝廷,而不是采取严厉的刑罚处置这些儒生。

站在扶苏的立场上,他的话不无道理。但秦始皇毕竟是秦始皇,他能够一举统一全国,就是靠雷厉风行的手段,就是靠一言九鼎的言行,敢有人挑战我的权威?那怎么行?

即便这个人是我的儿子,我也要严加惩处,以儆效尤,这样的话,其他臣民就会乖乖地服从我的命令,再也不敢随随便便说话、提意见了。所以,秦始皇将自己的长子扶苏发配到边关,协助驻守上郡的大将军蒙恬御守边疆。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扶苏,认为其“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且极有政治远见。何况,扶苏从小就生长在秦宫之中,对父皇秦始皇的性格和做法非常熟悉。

凡是秦始皇认定的事情,他一定能够做成。所以,当父亲命令他远走他乡,扶苏也没有任何反抗,直接收拾行李上路了。扶苏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因自己身为嫡长子,就应该享有特权而加以反驳。

扶苏在边关兢兢业业,可祸从天上来。接下来的问题是,当扶苏接到诏书后,为什么不对诏书辨别一下真假,就匆匆忙忙地依照诏书中的命令选择自裁了呢?这还是与其本身的性格有关系。

别忘了,司马迁借《史记》确定了扶苏的性格——“为人仁”。这一个“仁”字,诉说了多少心酸故事。同时也说明扶苏从小深受孔孟思想的熏陶,对于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谙熟于心。

因此,当父皇的诏书送达自己手中之时,身为臣子的扶苏,怎么会有半点疑心呢?从这一点上来分析,扶苏就与自己父亲的性格差异很大。扶苏想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确定自己是忠于父亲、忠于皇帝的。

另一方面,古代的通讯是很不发达的,时间也不允许扶苏去验证真伪。当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病危之时,还是想着要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然后继承皇位的。

但坏就坏在秦始皇想起这件事时太晚了,自己的遗诏还没有来得及传递给扶苏,就先驾崩了。

偏偏秦始皇身边的“中车府令”赵高与扶苏不和,还和蒙恬的弟弟蒙毅有仇,那若是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的小命还不危险?于是,赵高的小心思就起了坏作用,暗中将秦始皇的遗诏给扣留了。

当时,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胡亥也随秦始皇东巡,见此情况对自己有利,就暗中联合赵高和李斯,拟定了一份假诏书,假托秦始皇的命令,立胡亥为太子,负责秦始皇的丧事。

同时在诏书中明确,扶苏冒犯秦始皇的行为属于“不忠不孝”,因而赐扶苏和蒙恬自裁以示效忠秦始皇。

诏书历经千山万水送到扶苏手中,看到言辞凿凿的诏书内容,扶苏整个人都傻了,心情乱得很。加上路途遥远、时间仓促,他哪里还有心思去验证诏书的真伪?

扶苏虽然心有不甘,但见字如面,父皇的诏书就在眼前,不自裁,就是抗旨不遵,同样是死罪。

若是按照诏书的内容做了,还能为自己留下个忠于朝廷、忠于父皇的好名声。当时的情景,其实也不允许扶苏有太多的思量。

大将军蒙恬虽然也是局内人,但他却异常清醒,劝说扶苏缓一步,将事情弄清楚再做了断不迟,所谓“死也要死个明白”。但扶苏的倔强性格让其早早丧命,只留下一句“父赐子死,尚安复请!”被记录到史书当中。

扶苏挥剑自刎,令人唏嘘。蒙恬却不愿意就这样不清不楚地死去,采用了缓兵之计,先交出兵权,并让使者将其囚禁起来。胡亥肯定是不会留下后患的,蒙恬也必须死掉,当再次确认皇家的真实意图之后,蒙恬无奈吞药自尽。

扶苏死了,胡亥顺理成章继位成为了中国第二个皇帝。但却给社会留下了口实。司马迁借助陈胜之口,对胡亥的行为提出了异议。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胡亥杀死兄长扶苏成为了陈胜起义的借口,说明,扶苏之死确实不得人心,但话说回来,若是扶苏不自杀,他还有其它出路吗?

从扶苏决定听从父皇的安排北上那一刻起,其实就注定了扶苏的命运。

扶苏虽然长期在秦宫在生活,但其并没有扶持自己的党羽,也没有安排亲信在父皇身边去刺探消息,说明扶苏的确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皇子,且性格属于不争不抢的那一种。

另外,扶苏在多年孔儒学说的影响下,对于父亲的命令也是言听计从的。所以,扶苏除了听从父皇的话选择自杀,并没有其它的路可以走。

从内心而言,扶苏也不愿意走上拥兵反抗的道路,那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且不论扶苏会对父皇的诏书深信不疑,若扶苏怀疑诏书是假的,亲自带领蒙恬的30万大军南上,又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灾难呢?

何况,扶苏也知道,天下刚刚安定下来,既然需要儒生来传播孔孟学说,当然扶苏自己也不希望天下重新大乱了。从这一点来分析,扶苏也只有按照诏书来做,必定自裁无疑。

或许这就是扶苏的命运,从赵高藏起来秦始皇的遗诏的那一刻,扶苏的性命就没有掌控在自己手中。后人在为扶苏遗憾时,却不能理解扶苏自己内心的困扰和困惑。

扶苏被一纸诏书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既是自己性格和修养的原因导致,也是当时政治环境所致,两者形成犄角之势,是谁也解不开的疙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扶苏选择自杀,似乎是历史进程中最恰当的方式,避免了社会重新陷入混乱之中。

但令扶苏没有想到的是,胡亥太残忍,太无能,导致秦朝没有辉煌多长时间就被历史淘汰了。

上一篇: 十二星座谁是学霸(老师最怕的五大星座)
下一篇: 灵界已被证实存在(原来灵界是如此的真实弟兄姊妹必须警醒)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