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集》记载,刘备给太子的遗诏中说,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要效仿他,平时要多读一些书,文中提到,诸葛亮为刘禅手抄过的四部书外,还增加了《汉书》《礼记》和《商君书》三部,同时还留了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股肱之力是什么意思(股肱之力的读音)
《诸葛亮集》还记载,刘备在弥留之际,把鲁王刘永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把丞相当做父亲一样看待,你们和丞相只是共事而已。
《三国志》记载,刘备正式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刘备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可以自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字面上看,一般人理解“君可自取”四个字的意思是,你可以自己干,也就是地位让给诸葛亮,诸葛亮闻言涕泣不已,立即向刘备表明心迹,我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至死不变(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于是宣布诏令,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副。
刘备在留给儿子们的遗言中一再强调,他们以后和诸葛亮是共事从事的关系,这在帝王的遗嘱中是少见的,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对儿子的了解,知道靠他们的才能不足以延续蜀汉的基业,同时,刘备更了解诸葛亮,甚至他的才能和人品。说这样的话,正是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也是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
后世对君可自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会有不同的解读,自那时开始,这就成为有争议的话题。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刘备此言出于至公之心。说明他内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神无贰),是真心想以国相付,而诸葛亮的回答也表明了诸葛亮内心的忠贞,这次托孤事件,反映出君臣二人内心的纯正无私。
东晋史学家《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持相反意见,他认为刘备给诸葛亮的遗命实在太糊涂(备之命亮,乱孰甚焉)因为如果所托的人是忠诚贤良,就不用给他说这些话,如果所托的人有篡逆之心,就不应该托付给他,刘备的这些话属于欺诈之词,幸好刘禅昏弱而诸葛亮没二心,不然一定会引起内部的猜疑和混乱。
东晋另一位史学家《后汉记》的作者袁宏认为,刘备此言也并无不妥,因为他说的时候没有疑心,诸葛亮听的时候没有愧色,他们君臣二人的相知和情分值得称赞。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认为,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了解,他这样说是因为他了解当时的形势,也了解诸葛亮,他说这些话不仅没有猜疑之心,而且体现了他的胸怀坦荡,自先秦到宋代还没有哪些君臣能与刘备诸葛亮那样肝胆相照的。
明末史学家王夫之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他之所以留下那样的遗言,目的是让刘禅全心全意依靠诸葛亮。
清代康熙皇帝在批阅《通鉴辑览》时说,刘备这番话是猜疑之语,既然已托孤诸葛亮,就不应该再说自取的话,其目的无非是让诸葛亮公开表态效忠之心。
康熙皇帝的观点看似有点偏激,影响却很深远,在一部分人看来,刘备表面仁义,其实一生不离权术,否则也不会被称为枭雄了,刘备临死前也不忘记权术,对诸葛亮的那番话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警告。结合刘备临终前突然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持这一观点的人,更有理由相信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有限度的。
刘备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样的话如何解释呢?除了上面的那些观点,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大家对这四个字其实误读了,这几个字的本意不是你可以自己干,而应该是你可以另外找人干,也就是说刘备的原意是刘禅是那块料,你就辅佐他,如果不是你可以另外安排人做皇帝,比如刘永和刘理,如果是这个意思,刘备需要专门对诸葛亮交代一下,这等于授权,有了这个授权诸葛亮日后行废立之事就是合法的,如果没有这个授权,诸葛亮敢废刘禅就等于谋逆。
我的理解是“君可自取”,在重大决策上,如果刘禅拿不定主意,或者听了其他人的谗言,你可以自行决断,必竟江山社稷大于一切。
我们看诸葛亮的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的回答就是儒家忠君思想的典型表现,而这几句话的原型是儒家经典《左传僖公九年》中春秋晋国大夫苟息说过的话。
大家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