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作业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BBBD6-10DCDBC11-15CDCB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3.AB4.AC5.CD6.BCD7.ABD8.ACDE9.ABCDE10.ABD
三、辨析题
1、错2、对3、错4、错5、错
四、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代发展的巨大成就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应当予以肯定,但是不可忽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重重危机。在解决资本主义危机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但也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复杂变化,不能教条地套用马克思主义解放劳工的理论。
五、原著解读题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己创立的思想,从来没有将之视为理论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作业二答案
一单选:CCACDBBCADDDAAC
二多选
1.BC2.AB3.BC4.CDE5.ABC6.ABCD7.BCD8.AB9.ABD10.AB
三辨析
1.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分为两各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同一,即思维和存在能否相通(意识能否反映或决定事物)。对于第一个方面来说,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对于第二个方面来说,认为思维与存在相通的是可知论者,认为不相通的是不可知论者。全部唯物论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论者多数是可知论者,但也有少部分是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并不一定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所以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错误的。
2.错误。恩格斯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
3.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可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就在物质世界本身,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总之,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
4.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正确。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四材料分析题
1.(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五.原著解读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作业三答案
一单选:CBCDDCBBCCBDBCA
二多选
1.BD2.ABCD3.ABCD4.AC5.AB6.BCD7.ABCD8.BD9.AD10.ABCD
三辨析
1.错误。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某一阶段的正确认识,所以判断认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2.错误。这是庄子的观点,错误。是一种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正确。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差别其实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差别。(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人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由此知,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是否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辩证的认识。
4.错误。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可变性,即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它们都有待于发展和完善。这表明真理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随客观事物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因此,从真理的相对性得不出真理多元来.
5.错误。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在一定阶段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是世世代代发展的,传递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因此,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是无限的,所以说:“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
1.(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于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旬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五.原著解读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的是不是统一、相符。这样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沟通起来的中介、桥梁、纽带,这就是实践。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中既有主观性的东西,又有客观性,因此能将主观和客观沟通起来。认识理论这种主观性的东西,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客观的东西,然后就可以把主观的认识、理论和实践所造成的客观结果加以对照,认识的正确与否就能得到检验。(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直接现实性就是说实践的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摆在人面前的东西。人对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客观的摆在面前的东西是相信的。认识是观念的东西,它究竟对不对,在观念领域内往往难以确定,而一旦将其放到现实中去,转化为直接现实的实践结果,认识的正确与否就能得到检验。
2.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作业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DBDA6--10CBCDB
11--15CCBDD
二、多项选择题
1.BDE2.ABCDE3.ABDE4.ABD5.ABCD6.ABCDE7.BDE8.AB9.ABDE10.ACE
三、辨析题(共5题)
1、错2、错3、错4、对5、错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对社会经济生活有重要影响。(2)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因而也造成了美洲和亚洲发展的差异。(3)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可能存在着相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2、〔答案要点〕“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但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有相异之处的,社会规律是人有意识的能动活动,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五、原著解读题
1、〔答案要点〕这段话表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来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2、〔答案要点〕这段话表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三、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作业五答案
一、单选题
1-5ABCBA6-10DCCDD
11-15CDBCB16-20DCBDA
二、多选题
1.ABCDE2.ABCE3.CD4.ABCDE5.ABCD6.ACD7.ABCD8.ABC9.ABC10.CD
11.ABCE12.ABDE13.BC14.CDE15.AB16.BCD17.CDE18.ABCDE19.BCD20.ABCD
三、辨析题
1、错2、错3、错4、错5、错
四、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1)作家上“富豪榜”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的客观反映。劳动价值论认为,影响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是价值和供求,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家著书立说是一种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艰苦的复杂劳动,耗费的体力、脑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另外,版税和发行量也是带给作家收益的决定因素,而这两者都因为作家名气和水平的区别最终在利润上出现级差。作家“触电”,作品与影视结合,提升了作家的知名度,带动了作品的热销,作品的版税收益加大,作家的财富在短时期内剧增,能上排行榜也不足为怪了。(2)文化产业属于服务产业,是属于服务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首先,服务或服务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此外,无论是提供有形服务产品还是无形服务产品的劳动,都是服务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体力、脑力的耗费,都能创造价值。
2、[答案要点]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是,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和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五、原著解读题
1、[答案要点]这段话表明:(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品本身,不是不同的人种,而是体现在物品和人身上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2)物品只有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作为交换价值使用,并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否则就不是资本,而是物品。(3)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和劳动者的手段,因为它在劳动过程中吸取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4)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答案要点](1)垄断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2)垄断者通过瓜分市场扼杀非垄断企业。(3)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仍然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
作业六答案
一、单选:1-5ACCDA6-10BCAAC11-15CDBAC
二、多选:1.AB2.ABC3.ABCD4.ABD5.ACDE6.ABCDE7.ACDE8.ABCDE9.ABCDE10.ABCDE
三、辨析题
1、错2、错3、错4、错5、错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
答: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不能表明它是一种失败的选择。只要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质变,社会主义就仍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实际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取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表现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2.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预测不科学。
答:错。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观点主要基于对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本质矛盾的分析,即这种分析主要是一种定性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没有给世界提供一个日程表,它提供的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而当前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也并未超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
3.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好的。
答:错,这种观点不全面,这是孤立地理解生产力和所有制的关系。不应孤立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绝对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将要求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4.共产主义社会与自古以来人类渴求的理想社会并无本质差异。
答:错。从本质上说,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只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才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才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物质前提。因此,共产主义理论完全是奠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科学分析之上。5.共产主义社会太完美了,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答:错。共产主义社会远远不是太完美,而是才开启了人类真正发展的序幕。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在遥远的未来等候我们的社会状态,而是改造社会的现实运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也必将随之发展,社会也必将突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狭隘体系而进入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四、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六、原著解读题
1、[答案要点](1)圣西门等人所处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但其根本矛盾还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已有改造社会的愿望,但自觉斗争的意识尚未形成。到马克思恩格斯之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2)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它看到了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答案要点](1)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2)但革命实践的发展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因此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胜利”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并没有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论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