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班学习的三点收获:
1、用哲学的思维学习国学经典,杜老师的哲学解释四方架构,把繁杂庞大的理论梳理得简洁便于实践。并且把一部部的经典里的核心思想以单元分类归纳方式让理论更便于学习。
2、用中立客观的研究态度来学习儒释道各家各派的理论。这也是儒生必须具备的认知及态度。当一个儒者批评其它学者学派时,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偏离了儒学的宗旨。关于这点对于我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帮助很大,持续在运用实践当中。
3、立志成为一个儒生,第一是要孝顺父母,照顾好家庭。这才是合符为人处世的基本逻辑。若是没有做到而在社会上做很多的事情,本质是满足自己欲望太多喜好求功名之心。
朱陆之争乃至各家各派之间历来存在的对于错,是与非的相互批评,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体验到每一个人都无法完全做到精确理解他人的表达。
朱子是集大成者,做大量的理论的建构、重塑,整合这是必要的,提倡先知后行,这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表达了“格物而后知至”的重要性。
陆象山注重实践,提倡先行后知,去做就对了。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突出了实践哲学的重要性及可贵性。强调实践哲学还有王船山的“行而后知有道”。
我个人在修学国学的道路上也一直勉励自己多去实践。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这也没有什么不对。个人的理解是边学边做,或是在做中去觉知及体悟。
孔子也在《论语》中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合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关于朱陆之争,杜老师总结:理论必相含,只是各家表达的重点、面向、议题不同而已,取其优点择善而从之就好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乃至管理合作方面,就是去实践与他人的优点合作。
立志成为一个儒生需具备三个基本品德:
1、“孝顺父母者能王天下”,先在家庭中,兄弟相处中做到“仁义礼知”的儒家本义。
2、“利他”品德,自利而后利他。
3、进而去实践儒生服务型的人生观,为社会服务。以身示范教育天下人之“仁义礼知”是儒生的职责。
治理国家的原理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扩而充之在做事业时即是“员工第一,股东第二,董事领导次之”,在家庭中即是“长辈第一,兄弟亲朋第二,个人次之”。
总结实践为“以仁义不以利”,无论是治理国家、企业、家庭,教之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民的精神及物质生活富足了,家庭幸福美满了,国力必定强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