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是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淅川古称丹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八百年历史的楚国,其中前三百年就定都于丹阳。
朝秦暮楚中华说书人(朝秦暮楚by一只西飞雁)
从襄阳乘车北行到河南省邓州市,再西行一百公里,到河南省淅川县城。
到淅川,不去荆紫关,那才是最大的遗憾。荆紫关位于淅川县城西75公里的白浪河畔。
荆紫关是天下名关之一,其得名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此地为楚国,楚王还曾派太子荆来此镇守,并取名“荆子口”。明朝中叶,此地改为“荆子堡”。又因这里遍开紫色的荆花,故而在清朝初年,又把这里改为“荆紫关”,沿用至今。
1966年11月,我和六位中学同学从武汉步行三千里去延安,就曾路过这里。但当时,只顾着埋头赶路,匆匆穿过这条有点热闹的老街,借宿住在镇政府里。那时的我少不更事,毫无留住一天观赏老街古色的念头,只是忙着第二天要走90里路赶到商南县的战前准备。
其实,荆紫关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此处俗称“鸡鸣三省”。尤其是镇上,有一条叫白浪的老街。街边,有座三角形亭子,亭中地面上,竖着一块一尺高的三棱体石头,三个面分别对着鄂、豫、陕三个省,这就是天下闻名的“三省石”。
一脚踏三省
“三省石”南面属湖北省郧县白浪乡白浪村,东面是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马头村,北部是陕西商南县白浪镇汪家店。湖北、河南、陕西三省就在此处接壤相连。然而,分属三省的行政镇却同驻一地,分属三省的百姓同住一条街。当你踏上这块分界石,就算一脚踏上了三个省。
荆紫关老街南端,跨街矗立着一座象征性的关门,门楣上“荆紫关”三字赫然。荆紫关没有门,其实也没必要设门。秦楚相争之时,时时的兵灾祸起,遭殃的都是古镇百姓。关门建了毁,毁了又建。还不如就让它敞着,谁有本事谁今来,谁没本事谁滚蛋!自此,荆紫关古镇就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关隘”。如今,太平盛世,鸟语花香,古意盎然,千年古门,更无须关闭。“荆紫关”三个字,也露出笑靥,迎接来访的客人。
荆紫关门
关门内外,老街的街面由石条铺成,老街两侧是静谧的民居,还有古风氤氲的会馆、商铺。人们就在这里共饮一渠水,同走一条路。一条老街,满满的三省风韵,民风民俗各有不同。门对门、门挨门的邻居,河南人爱哼唱两段梆子,陕西人好吊着嗓子吼几声秦腔,湖北人则偏好咿咿呀呀的楚剧。
湖北人喜欢吃大米,河南人则爱面食。每当湖北老乡舂了新米,蒸好米饭,就会先给左邻右舍各端去一碗尝尝;河南人磨好新麦面,蒸了馍馍,也会给对门或隔壁的邻居送去吃个鲜,三省人和睦相处,有如一家。其实,他们本就是一家,只是行政上的划分,使他们同在一地,却分属三省。
荆紫关老街
老街虽老,却干净,一尘不染;房舍虽旧,却满满的历史风尘。临街的数百间店铺,墙连着墙,檐对着檐;一样的青砖,一样的结构,一样的马头防火墙,一样的木板门,整齐地排列着。砖墙虽被岁月染上了白霜,木门虽被年代雕刻出了皱纹,但老街却依旧自如地吸收着朝露晨雾,依旧精神矍铄,向着游客含笑致意。
千万不要鄙视古老,更不要对历史不屑一顾。那每扇门板,都仿佛是一块块记载着千年风云的帙卷;每一间厅堂,都氤氲着历史的沧桑。无论你走进哪一家门面,后面都有过厅,有小院,有后宅。一层层,一串串,无不古老,静幽、隽永。
荆紫关平浪宫
走在老街上,祭祀水神杨泗爷的平浪宫,是古时船工为祈求丹河永远风平浪静以利行船之处。平浪宫侧的钟鼓楼,飞檐翘角,层层叠叠,楼顶铁刹上的“风平”“浪静”四字,向四处伸展,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记载着丹江曾经“百船接樯”的繁荣。
还有那湖广会馆、山陕会馆,无不彰示着这方热土曾经的大气阔绰,喧闹非凡。尤其是山陕会馆的基石上、檐柱上、隔断上,木雕的、石刻的狮子,栩栩如生。究竟有多少,谁也数不尽。
荆紫关大戏台
漫步在老街上,东看看,西瞧瞧,随意挂在窗棂下的手工编织的草鞋,绣制朴实的肚兜,无不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感到饿了?位于“三省石”旁边的“三省饭馆”里,地方特色菜肴,就足可令你解馋。
对了,这里有以种独特的“神仙凉粉”,极为爽口,令人难忘。
神仙凉粉,是用一种野生灌木树叶揉碎加淀粉做成的。这种凉粉吃起来爽滑可口,据说,还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吃的过瘾,却还不知为何它敢叫“神仙凉粉”。饭店的老板笑着给我们科普:很久以前,迫于官府的横征暴敛,人们只好逃向西边山区。来到此地,饥饿难耐之时,突然出现了一位老奶奶。她对饥寒交迫的人们说:“大家不必着慌,附近的山上有种树,摘下它的叶子做成凉粉,就可糊口度日。”说完,老奶奶就化作一阵清风,倏然而去。
按照老奶奶的指点,人们采回新鲜叶子,用开水烫熟,再用手反复揉搓,捏出叶子里的汁液,再用纱布过滤。待清亮的汁液凝固,就成为爽滑的凉粉,人们也由此度过了灾难。因这凉粉是神仙点化,所以人们恭称它为“神仙凉粉”。
味美可口的神仙凉粉
其实,荆紫关真正吸引我的,并非全是“一脚踏三省”,也并非是看相一般却回味无穷的神仙凉粉。老镇浓郁的古韵古风,还有繁荣了古镇的那条流经三省的丹江,才是吸引我,感动我的地方。
古老的丹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南的商洛、丹凤,一路迤逦南下,路过荆紫关,注入丹江水库,然后又南出汉江,汇入长江,最终汇入东海。严格地说,丹江的水势不大,但它流经位置却很是重要,它北上临近古都长安,南下直抵长江,有利水路运输。要不怎能出现上千年丹江“千舟竟发,樯橹如云”的水运盛况?要不怎能运出无数陕西的桐油、生漆和山货,运回江汉平原上的煤油、瓷器、丝绸、布匹?要不怎会吸引无数客商,聚集到荆紫关这个小镇做一番大事业?要不怎会繁荣出汉水丹江沿线各城的经贸?
如今的丹江,又成为南水北调的主水源,造福于缺水的京冀大地,其功莫大焉!
荆紫关古镇不仅是商贾聚集之地,也是成语“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典故之地。如今,“朝秦暮楚”比喻人的反复无常。可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是当地真实状况的表示。秦楚两国历来交战频繁,在这个两国交界之地,却时常是白天还被楚国据守,到了晚上,就有可能“城头变换大王旗”,就会被秦国攻克,而第二天又可能再次易手。大国相争部下,却难为了当地的百姓。为了活命,他们只好准备两面旗,秦胜时拥护秦,楚胜时又高举楚旗。好在秦楚都是兄弟相斗,不存在汉奸之嫌。
不过,来到荆紫关,如果仅蜻蜓掠水般地看看老街的商铺,仅逛逛几座会所房舍,恐怕会有所失望。唯有深深地融入历史,才能领悟到荆紫关曾经的厚重;唯有走进不是传说的传说,才能品嗅到老街那一缕芳香……
老街上独特的檐墙结构
唯独,荆紫关老街许多房屋的檐墙上端,有一独特的凹形含珠的结构,不知有何用途。询问和我同去的朋友,也都含笑摇头。那就由它去吧,反正我对天下不懂之处多了去,这一项不懂,也无所谓。呵呵。
迎着夕阳,踏着古街凸凹的石键,居然听到了一曲动听的历史的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