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
进入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思想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后现代思潮的多声部大合唱。我们只要翻开近期的人文科学方面的论著,就会看到许多冠有“后”(Post)字招牌的理论主张,如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实用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解释学、后科学哲学、后哲学文化等等。在20世纪临近终结之际,后现代思潮的兴起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是代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呢?还是反映了世纪末西方思想的困境呢?
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书籍)
一
后现代思潮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兴起,是伴随着现代社会问题的各种争论而来的。
围绕着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现状,后现代主义思潮,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就有过两次引人注目的大讨论。一次大讨论是围绕“富裕社会”而进行的伦理批判和政治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另一次大讨论是围绕“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而展开的社会学分析,其代表人物有丹尼文·贝尔等。贝尔在1967年率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以示当代西方已经进入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之中。
后现代主义思潮书籍
第二个时期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认识论,也就是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知的来源和边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培根开创,由洛克继承和发展的经验主义,成为了西方两股重要的哲学主流。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到康德实现了调和,达到了认识论哲学的巅峰,此后黑格尔再次建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本体论、认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都统一到一个体系中,成为了西方哲学最为庞大的体系。
第三个时期就是近当代西方哲学,这一时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主体性哲学,也就是探讨自我的本质,哲学回到了人类的视角,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理性主义大厦逐渐被解构,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性哲学在这一期大放异彩,这一时期的哲学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世界的构成、万物的起源,也不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而是以“我”为中心和出发点,关注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这一时期哲学也打破了边界,融入了更多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甚至科学的内容,哲学变得更加多元,哲学和现实结合更加紧密。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局限于建筑学
讲究韵味与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但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很多诗人都放弃了传统的诗歌韵味,让新诗变得索然无味,或者一味猎奇、搞怪。龚刚教授主张的新性灵主义诗学,对于当代诗坛的上述躁动气息,无疑是一针见血地指正,对一些走偏的创作思路进行了反驳。
因此,我们不能仅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理解龚刚的诗歌,还要结合其诗学思想,来理解新性灵主义诗歌的价值。龚刚在本书序言标题里,就指出诗歌创作需要抗拒非诗化与反抒情。从读者接受角度看,诗歌不能打动人心,没有抒情的表达,无疑是偏离初心的,也很难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但是,如今不少诗歌不仅没有抒情,还打着抒情的旗号,写一下空洞、虚假的东西,本质上就是伪抒情。这是一种反诗歌乃至反文学的写作,后现代主义思潮,应当引起写作者与批评家的注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