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戏曲剧种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八大戏曲剧种,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另有秦腔、黄梅戏等剧种,本文简单介绍几个剧种情况,并附演练习题: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昆剧)
1、京剧
有“国剧”之称,曾称“平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中国八大戏曲剧种,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剧目例如《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昆剧
淄博6月22日讯6月21日,“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桓台县荆家镇后刘中学,来自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志愿者演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戏曲视听盛宴。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志愿者演员们为师生表演了吕剧经典剧目《姊妹易嫁》等唱段,台上唱念做打,台下侧耳倾听,演员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阵阵掌声。在演出曲目间隙,老师还为在场师生讲解中国戏曲相关文化,热情邀请在场学生上台互动,现场辅导学生简单的戏曲动作,让大家近距离体会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
吕剧进校园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以校园为舞台,把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送进校园,让青少年学生直观地、近距离地欣赏吕剧艺术。此次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对吕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普及推广传统戏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在学校内形成戏曲传承发展的浓厚氛围。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的地方分别是
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汉剧角色共分为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中国八大戏曲剧种,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中国八大戏曲剧种,打下了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