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品之一的《齐郡王元佑造像题记》,其书法艺术带有魏碑的通性,又有独到之处。康有为把它和《解伯达造像题记》一起列为“峻骨妙气”一类,较为笼统,到底该如何看呢!
元佑党人碑(元佑通宝)
先从元佑的家世说起。他是“标准”的皇亲国戚:文成帝拓跋濬的孙子,齐郡王元简的儿子,孝文帝元宏的堂兄弟。其父元简于499年去世,元祐袭父爵受封齐郡王,后任平虏将军、泾州刺史等。元佑自幼聪慧,颇具才气与灵性,他的墓志记载说“锐志儒门,游人文苑,访道忘食,从义遗忧”,应是不虚的。可他又是不幸的,32岁(公元519年)时卒于洛阳,而当朝一代英主的孝文帝元宏也是33岁时去世,这一对堂兄弟,真乃天妒英才呀!
再说其形制。《元佑造像记》,全称《齐郡王元佑造像记》。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七月刻。十四行,行十六字,末年款二行九字。36x36cm。刻在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南壁。而此洞北壁还有一块《元佑造像记》,因字迹损泐甚多,而不被人提起。估计两方题记内容一致,未见有资料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此题记内容文体殊别,颇有文釆,大异于其它魏碑发愿誓文。文中不少句,如赋似诗。称颂元佑,“体蔭宸仪,天纵淑茂”,“达成实之通途,识真假之高韵,精善恶二门,明生灭之一理”,铭中还说,在龙门山造像“依云山之逸状,即林水之仙区”,“启神仙于青山,镂神形于玄石”,“芒芒玄极,眇眇幽宗”,等等,遣词造句文学性强,摒弃了一般造像碑文的程式化说词,且朗朗上口,字句铿锵,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该造像为魏碑较为标准的一路,整体为正方形,字体形状略呈扁方,给人印象是竖列要比横列突出似的。虽然是四四方方的一块碑,并无呆滞刻板之感,倒显得灵动飞扬,可见书造像记文的作者匠心独运,应为书法的高手无疑。
字字安排虽各有位置,但有较大的自由度,字距行距不仅不拥塞,反而有疏朗明快的感觉。当然有不少的字有点本分、木纳,“不越雷池一步”,但也有一些字,则相互照应,顾盼生姿。字的大小对比也很强烈,如题记第一个“夫”字,第二行的“图”字,第五行的“体”字,突兀显出,醒目打眼。而有的字体格缩紧,闲适潇散,似僧坐禅,不为人争,这种安排,形成了活泛的章法语言。
从用笔来看,刚狠到位,给人以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当然,我们欣赏北碑,不可能像欣赏南帖那样,去愉悦轻快地遐想一番,这里决非春雨江南,惠风和畅,而是干裂秋风,雄强气势的另一番景象。此刻的一横一竖,似乎都在显示着力度,铸造一个个钢铸铁凝的框架,严峻威严。但在这样的环境里,高手依然可以妙笔生花,在挥运中做到“张而有驰,重而间轻,直中含曲,钢里含柔”,打出一套钢铁叹咏组合拳,做到稳重而平衡。
具体欣赏笔法之妙,倒觉得此刻确有一些过人之处。比如撇与捺,往往纵情挥洒,起伏有致,写至笔端不停歇,反而轻盈跃起,如同倒钩一般。点成千姿百态,各露峥嵘。钩的宛转犀利,稳中有仪。结构中掺揉不少行楷笔意,使作品刚劲而松活,严正而灵动。
本文由侯和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编辑:梁飞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