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春秋,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旺过手。
五霸七雄(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留名,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手,说甚龙争虎斗。
杨慎的一首西江月写尽了历史的兴衰,也道尽了王朝的更迭。词中提及三皇五帝是指原始部族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古时代的历史人物。关于三皇五帝有各种版本,最流行的说法当为:三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指当时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通常我们口中的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则是从五帝中的黄帝时期开始计算,距今约有4200年左右,由于资料受限,不能推算的很清楚,所以说大概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上下的意思则是指公元前和公元后。
公元前、公元后的公元指公元纪年法又称公历纪年法,是源自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也称为基督纪年,是以基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对应中华民族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安公历纪年,在此之前均称为公元前)。此纪年方法在1582年由罗马教皇颁布,逐渐在西方国家普及并成为一种主流。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而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华民族的纪年法向来都是以君主的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到宣统结束)为纪年标准,如:贞观元年(国君:李世民)、建隆三年(国君:赵匡胤)、万历十五年(国君:朱翊钧)、乾隆二十二年(国君:爱新觉罗.弘历)等。五千年多文明一共经历了八十三个王朝,从夏朝开始至清朝结束,共产生494位皇帝。(所谓的朝代通常指封建王朝)。
按前苏联发布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说:“社会发展史首先便是生产发展史——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社会主义制这五种基本生产关系更迭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则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各个阶段。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