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的七年战争打得热火朝天。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取得布拉格战役的胜利之后,以为奥地利野战军的主力已经被击垮而不足为虑了,只是派了贝费恩公爵带领2.6万人的军队去防范奥地利野战军,自己则率领普鲁士主力全力围攻布拉格。在这场战斗中,腓特烈大帝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并未受到任何抵抗,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
1757年6月,道恩元帅带领着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大军,前进到距布拉格不到50公里处的科林,占领了大道南边的高地,并掘壕固守。与道恩元帅对阵的贝费恩公爵迅速将情况报给了腓特烈。
得到战报的腓特烈先是带着一支小部队去到贝费恩公爵的营中主持战斗,由于敌军过于势大,腓特烈随后又将布拉格城下的莫里兹亲王调来增援。这样,腓特烈用来对付道恩元帅的兵力就达到了3.5万人,而且都是普鲁士军队中的精锐。
布拉格战役(布拉格战役苏军伤亡)
由于情报的不准确,腓特烈以为道恩元帅的军队只有5万余人,并且认为战斗力一向不强的奥地利野战军经过连番挫败,这次也不过是回光返照,只要再给它一次沉重的打击,奥地利军队就会屈膝投降。
不过普鲁士方面对于是否率先进攻产生了争执,一些保守军官认为普鲁士应当静观其变,不主动出击,于是与主战派发生激烈争吵。
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贝费恩公爵和骑兵统帅齐腾都不主张贸然发动进攻,但莫里茨亲王主张打,对奥地利军队战斗力估计过低的腓特烈站在了莫里茨亲王一边,当然,更多的原因是他想使战役早些结束。
6月18日,腓特烈指挥普鲁士军队向道恩元帅坚固的阵地发动了进攻,就此打响了科林战役。
由于围困布拉格牵制了普鲁士军队的火炮,在科林战役中,普军只有不到百门的轻型野炮,但腓特烈仍然没把人数众多的道恩放在眼里,因为他这次带来了1.6万名骑兵,那是普鲁士军队的精华。
战斗一开始,腓特烈以前锋齐腾的骑兵向东延伸,迂回到奥地利军队的右翼发动进攻。当看到齐腾的骑兵进展顺利时,腓特烈二世改变了主意,不再让莫里茨亲王的主力跟随骑兵迂回,而改为直接从正面发动进攻,并把自己的后卫部队也同时投入了战斗,轻敌的腓特烈以为一个冲击就可以打垮对手。
站上山岗上的道恩元帅居高临下地观察了普鲁士军队的阵势和兵力组成,把自己的力量做了合理的调整。他下令把部队中的线膛枪射手调到侧面,用以阻挡普鲁士骑兵的冲锋,并在正面据壕固守。
道恩的策略简单明了,就是要充分利用奥地利在人数上的优势据险而战,相比于对战场情况一无所知、只是盲目猛攻的腓特烈来说,道恩元帅已然把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战斗开始后,腓特烈大吃一惊,因为进攻奥地利军队侧翼的普鲁士骑兵在山坡的丛林中遭到了阻止,线膛枪精准而猛烈的狙击火力,止住了普鲁士骑兵的推进,面对躲藏在山坡灌木丛中的散兵部队,齐腾的骑兵无法加以有效反击。
由于失去了步兵的配合,齐腾对奥地利军队侧后的迂回攻击没能成功。在奥地利军队占优势的炮火下,损失惨重的普鲁士骑兵暂时停止了进攻。
从正面进攻的莫里茨亲王的军队是向上仰攻,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地形上,普鲁士军队都处于劣势,也陷入了苦战,由于腓特烈和莫里茨亲王都无法有效地掌握敌方的情况,普鲁士各部队之间的进攻又缺少协调性,从而使战局逐渐陷入了僵持状态,战至傍晚仍然毫无进展。
不得已的腓特烈只好把作为预备队的贝费恩公爵所属的最后八个营投入战场,发起最后的一击。不过他并不知道,站在高处洞察战况的道恩元帅也把奥地利军队的预备队投入了前线,而且要比普鲁士的人数多。
激战到夜幕降临,普鲁士军队的进攻被阻挡住了,奥地利军队开始反攻,虽然普鲁士士兵奋勇应战,但再也没有后备兵力用于反击的普鲁士军队还是被从高地赶回到大道上。
万万没有想到战斗竟然出现了这种结局的腓特烈心中一片混乱,身心俱疲的他在作战过程中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莫里茨亲王,自己回到大营中休息——他这样做其实是不想亲口下达撤退的命令。莫里茨亲王在征求了各位将领的意见后,同意开始撤退。
多亏这时天色已暗,性格谨慎的道恩元帅担心遭到伏击而下令奥地利军队入夜后停止追击,才使得普鲁士军队得以安然撤出战场,否则普鲁士军队的灾难会更大。
科林战役是腓特烈军事生涯的第一个败仗。在此之前,他屡战屡胜,从未败过。在布拉格战役大胜后,他没有对奥地利的野战部队穷追不舍,而是转身去围攻坚城,因而给了道恩元帅以喘息的机会,使奥地利军队重新壮大。
在科林战役中,腓特烈又低估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动用围困布拉格的主力,在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下,仅凭部分兵力就轻率发动进攻,战斗过程中又改侧翼迂回为正面强攻。实际上奥军数量上已然占了优势,位置上又占了地利,普鲁士军队的强攻是最不足取的下策,可是说这是一场因腓特烈指挥不当而导致的失败。
科林战役中,普鲁士军队损失了1.4万人,抛弃了近百门大炮和全部的辎重,奥地利军队只损失了8000多人。在科林战役中遭受重创的普鲁士军队担心遭到奥地利军队的内外夹击,因而主动撤离了布拉格,道恩元帅率领的奥地利军队解除了布拉格之围。
这场战役本身并不算大,但却成为了七年战争的转折点。此役之后,腓特烈在法国和俄国参战之前迫使奥地利投降的速胜希望已经破灭,从此,普鲁士陷入了必须在本土同时与俄罗斯、瑞典、法国军队周旋的被动局势。
参考资料:《普鲁士编年史》、《腓特烈大帝》、《德国历史新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