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秦琼和尉迟恭(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是门神)

秦琼和尉迟恭(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是门神)

秦琼和尉迟恭(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是门神)三鞭换两锏,是隋唐演义类小说和民间评话中的一个桥段,说得是秦琼与尉迟恭这两名大将的一次武力比试。秦琼和尉迟恭(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是门神)怎么比的,民间评话中的版本有好几种。常见的有3个版本:1.古小说演义版。秦王李

三鞭换两锏,是隋唐演义类小说和民间评话中的一个桥段,说得是秦琼与尉迟恭这两名大将的一次武力比试。

秦琼和尉迟恭(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是门神)

秦琼和尉迟恭(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是门神)

怎么比的,民间评话中的版本有好几种。

常见的有3个版本:

1.古小说演义版。秦王李世民在白壁关征讨反唐势力,被当时还没投唐的敌将尉迟恭追杀,秦琼赶来救驾。在山弯处尉迟恭用单鞭袭击秦琼,先打出一鞭,秦琼用一锏架住,另一锏还击过来,尉迟恭避开后,再轮出一鞭,秦琼架住,又还一锏,尉迟恭躲开,击出第三鞭,秦琼再次挡住,想要反击第三锏时,尉迟恭却迅速拔马向前继续追击李世民去了。这个桥段突出的是快,尉迟恭想偷袭阻击,打伤或干掉秦琼,再无干扰的去追拿李世民。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电石火花间的叮当几招,便知一时半会儿拿不下秦琼,还会被缠上。又不舍拿下唐主之功,所以不待秦琼还招,便赌一把继续追李世民去了。就这空当,前面逃的李世民已纵马跳过红泥涧,逃离险况。

2.评话文斗版。秦琼与尉迟恭阵前交锋,大战百十合不分胜负。秦琼便提议,咱俩个来场文斗,找两块蛮石,看谁能先打裂它,分个胜负。秦琼挥锏两下击开了蛮石,尉迟恭则是用了三鞭成功。所以,民间多认为秦琼比尉迟恭厉害一丢丢。这个桥段突出的是力量的角逐。

3.近代评书版。秦琼、尉迟恭约定兵器对砸,钢鞭对铜锏,各打三下,各接三下,接不住者为输,尉迟恭先打了三鞭,秦琼都接住了。然后秦琼来打,打完第二锏,尉迟恭勉强招架住,秦琼惜英雄,没再打第三锏,尉迟恭心有感谢。所以在隋唐十三杰排名版中,第13杰是两个人共有,秦琼是上半条,尉迟恭是下半条。这个版本在逻辑性上比前两个版本更完善合理一些。

其它版本大都围绕这三版洐生,只是在比试后,尉迟恭是不服还是认输了,占多了分歧的扩大说法。

散发弄舟少年时,听老人讲过一个版本,至今记忆深在,因为这个版本的趣味性相当高。一段时间内一直私下认为这才应是正宗的“三鞭换两锏”。

老人给我讲的背景是,尉迟恭已经是投奔了李世民,与秦琼同为唐将,二人互相不服,一次在大营外杠起劲了,约定用各自兵器,交替往对方身上不致命的地方抽打,谁先撑不住,谁就认输。尉迟恭先开始,打了一鞭,秦琼撑住了。秦琼又给了尉迟恭一锏。记得老人讲时也没说往哪部位打,当时脑补的画面就是背、腹、肩之处。接着尉迟恭又击打了秦琼第二鞭,秦琼晃了一晃。接着轮到秦琼,秦琼一锏轮过去,尉迟恭晃了三晃。尉迟恭缓了缓,又用力打出了第三鞭,秦琼也是晃了三晃。可打完后,尉迟恭受两次击打再加用力的缘故,口中就吐出血了。秦琼定了定,准备开打第三锏,此时尉迟恭就表示认输了。秦琼两锏胜了尉迟恭三鞭,在亲兵簇拥下回到了自己帐内,立马也吐了血,原来是秦琼强憋住了,胜出一筹。

少年时崇尚英雄好汉,锏和鞭又是打砸兵器,对这桥段深信不疑。后来长大,再听评书中猛将的兵器动辄百十斤重,想想这百十斤的家伙事往身上对轮,太不靠谱了吧。便不再多信,当它只能是民间街谈休闲的娱趣传说而已。

再后来看书,看到罗贯中著的《隋唐两朝志传》,内中真有三鞭换两锏的章回,并且也是拿锏鞭往身上招呼,只不过是尉迟恭先打完三鞭,秦琼再开始回打两锏。原来老人说的,真不是凭空逗小孩子的,是由其来源出处的。只不过老人讲成你一下我一下的击打,似乎演化的更合理。

如果不按演义中夸张的兵刃重量,按现实中八九斤沉的锏鞭,这虽然都是编撰的好汉故事,互相击打一说,并无不是立不住脚的一说,在趣谈性上,我认为起码比其它版本高。

现代社会发展非古时可比,娱乐消闲方式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古时,看看戏曲听听评书,就已是最上档的娱乐项目了。消遣途径都挤在唱戏说书上了,讲历史的内容却有限,只能在原有历史记事上扩编、扩大了。象明朝兴起围绕历史展开的演义小说之后,戏曲评书也相映大发展。各朝代演义性小说与民间戏曲、话本相互催生,使原有历史人物事迹的真实底版,越编越失真,越编越理想传奇化。尤其是隋唐乱世时期的,在民间扩延的虚构作品最多,性质不亚于今朝抗日神剧。《隋唐演义》、《说唐》、《兴唐传》、后传、前传、月唐、薛家将、罗家将……林林总总,充斥当时书场。而古时民间文盲率高,这些带有市场性质的话本,最易混淆世人对真实历史原素的认知。当然书中多是宣讲忠善观念,以及带给百姓的消闲娱趣的功能,是很值得肯定的。

历史上并没有秦琼、尉迟恭三鞭换两锏,古将战场博杀,多是矛槊在手。是演义给与了古代武将们一个缤纷的兵器画面。秦琼在白壁关率兵击败过尉迟恭,后一年,势危的尉迟恭降唐,秦琼与尉迟恭都成为开唐名将,这是史实。至于各类演义性的桥段,多是后人重英雄传赞英雄,编撰形成的传说而已。

三鞭换两锏,最早见于元杂剧《尉迟恭三夺槊》第二折[牧羊关]的唱曲中,秦琼唱的一段形容尉迟恭武艺高的唱词,词中大意是,他滴溜着鞭耍,我提着锏架挡;我得空唰唰的两锏过去,他见破绽嗖嗖地三鞭还击……并未确切提到三鞭换两锏,只是文字修辞中形容某种态势的常用的2、3的数字。后来逐渐延伸出三鞭换两锏的秦与尉迟一战。到了明初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中,便明显出现了三鞭换两锏桥段,就是双方用兵器互往身上招呼,老人讲与我的那段。

清朝褚人获写《隋唐演义》时,感觉用兵器往身上直接招呼太荒谬,便将这桥段改为二人击打蛮石,以较胜负。再后来,民间说书者又感到打石头有点儿戏化,再加上评书中武将角力的不断夸张化,兵器重量化,又生成了新版本,即双方兵刃对砸,看谁接得住。这似乎更逻辑合理化一些,而对拼形式,也会更吸引读者听众的兴趣。

自古人们对驰骋沙场的勇将、仗剑江湖的侠士,怀有崇尚之情。至今人们也津津乐道,古时谁谁能打,谁谁排名在前。只是不会再象古人那样,还会笃信李元霸八百斤双锤,横扫百将千军的夸张事了。明白了更多古演义,是属于文学小说范畴。这都是说明了现代人们的对世事认知和思维更深更扩散的一种进步。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上一篇: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为啥不欢迎中国人)
下一篇: 樱花峪(新丰樱花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