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号称“小许昌”,串串故事人难忘
文‖魏东周
解放前,许昌颍河南岸柏庄镇属许昌、襄城县、临颍三不管地带,加上颍河天然的复杂环境,一帮有志青年经常相约在颍河湾处,谈天说地,沟通积极想法。
李建彤(李建彤代表作品)
颍河是许昌的母亲河,她见证着两岸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没人知道它到底诞生于何时,它总是不停地翻腾滚动着,流进淮河继而汇入大海。大大小小的烟火村落,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颍河裸露的胸膛,丰富了河水的想象。(想看看魏老师上回讲了啥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许昌杜半仙避雨祖始庙捉妖)
出孝子讲义气的柏庄镇,在颍河两岸赫赫有名。为防洪水和匪乱,镇周围筑建有寨墙,被称为“柏庄寨”。
镇里每天有集,因地处许昌、襄城县和临颍县交界处,十里八村买卖粮食、棉花衣料、青菜肉食品的都集聚于此地,吃水煎包子油炸馍的,喝豆腐脑胡辣汤的,玩杂耍售小玩艺儿的,集市上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再加上镇里本来就有的旅店饭馆,粮油盐酱醋茶杂货铺,救死扶伤医疗所,抓药治病老字号药店,百货商店老染房,酿酒坊子铁匠铺,一街两边,熙熙攘攘,故这里又号称“小许昌”。
1911年,宋福运(号称宋一眼)聚集穷哥们农民邵天木,高鑫,刘牛,韩大帅,安西坤等在这里聚首结义拉杆子,打富济贫。他严明法规:不准扰乱百姓,不准欺负穷人,不准奸淫妇女,不准截路断交通,不准在近处做活儿绑票子等等。他的义举深得人心,来参加者越来越多,不到一年就发展了二三百人。
1913年春天,宋福运和白朗联系,正式归建为白朗义军东支队。那时,他的队伍已壮大到五六百人,在周边几县影响很大。
当地名贤志士,也在宋福运讨袁东支队起义影响下,或聚集到柏庄关帝庙,或在元兴寺,交流开明心得。
1922年秋,许昌国民师范进步学生来到柏庄镇上的集市散发传单,宣传进步思想!
1926年,中共豫中特委在河沿周村召开了郑州到信阳铁路沿线各县党的代表会议,成立了许昌西南乡农民协会,建立了当地第一支农民武装,经常活动在柏庄颍河两岸地区。
1928年2月,许昌西北乡司堂村一带,由中共豫中特别委员会和中共许昌县委领导的农民暴动,对柏庄镇影响很大。许昌师范教师许剑全每次回柏庄,周边村里的青年学生都会来找他,探问民生救国大事。前后从柏庄周边走向革命之路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有三十多人,如晁湾村的晁国庆,杜庄村的刘松茂等。他们多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刘昭平(1918年10月29日—1946年8月19日),原名刘松茂,柏庄西北一里杜庄村人。兄弟排行老二,自小聪明伶俐,喜爱读书绘画,爱打抱不平。
学生时代的刘昭平学习成绩优秀,1934年考入河南省立第四中学,1935年12月9日,在地下党领导下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他和9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圈外文艺社”,对黑暗势力进行抗争。后来,文艺社又与《新民日报》联系,办了“圈外文艺”副刊,每周一期,以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形式宣传抗日,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旧礼教。一年多共办了60多期。
1937年底,刘昭平和李建彤、李震、沈唯彤、陈之平等人,带着地方党的介绍信长途跋涉,历尽曲折,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此接受革命洗礼,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刘昭平到鲁迅艺术学院深造。1940年到1946年在八路军120师358旅工作,历任“战火剧社”编导,《战火报》主编,并兼任120师《战斗报》特派记者。
刘昭平德才兼备多才多艺,摄影,编剧本,写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干什么都得心应手,是师里难得的多面手,工作起来份内份外一个样,认真负责。
为帮剧社赶写剧本,刘昭平一连三四夜都很少睡觉,谁见了都说他像经历了一场大病。为得到第一手资料,他不顾指战员的劝阻,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深入前沿战斗阵地摄影。
1946年8月19日黎明前,在攻打大同城北关的战场上,我军击毁一辆敌军坦克。在当时我军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这是个很大的胜利。刘昭平想把这个镜头拍下来尽快发表以鼓舞士气,当他把相机对准坦克残骸拍照时,被敌人射来的子弹击中而壮烈牺牲。他牺牲时年仅28岁,《战斗报》和《晋绥日报》分别于1946年9月25日和9月26日刊发了他牺牲的消息。《晋绥日报》还发表了他的遗作《十七双手举起来了》。
刘昭平的英雄事迹被写入了许昌县志,建安区榆林乡立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他的英雄事迹在革命烈士事迹展厅展出,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牢记英雄历史,在新时代脱贫奔小康,勤奋工作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2021.4.9日写于许昌
【作者简介】魏东周,75岁,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空军某部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多次在《空军报》《战斗报》《工程报》上发表宣传报道。退伍后,曾任基层党支部书记,闲暇偶发杂文诗歌。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来自“老家许昌”新媒体图片库,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