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果要选一位开国大典最忙碌、最操心、最紧张的人,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指向一个人,就是担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
欢声雷动(欢声雷动的意思)
当时,我军名将如云,个个战功赫赫,为什么会把这个重担交给一向谦和低调的聂荣臻呢?
首先,当时大多数名将都还在解放祖国各地的战场上,担负着重要的解放任务,而聂荣臻长期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华北军区司令,北京本来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其次,北平和平解放后,聂荣臻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给毛主席等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解放军入城仪式。
解放军进驻北平,是一件空前的大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此,必须要做到完美无缺,给外界一个良好的印象,而聂荣臻,当时就担任北平市长、北平军管会主任,组织起了几十万北平市民夹道欢迎,其热烈感人的场面一直持续了八个小时,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解放军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因此,当中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聂荣臻的身上,让他全权负责开国大典的设计、组织和指挥工作。
当时,聂荣臻正身兼六个重要职务:华北局第三书记、北平市市长、军管会主任、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华北军区司令,本来就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又接到这么重大的任务,而且距离开国大典只有一个半月时间了,聂荣臻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不过,聂荣臻生性忠诚,任劳任怨,就没有推脱,立即投入到了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
开国大典的重头戏无疑是阅兵,这不同于普通的检阅部队,而是多兵种、多部队,加上各种重型装备的综合大阅兵,还牵扯到无数复杂的规则、惯例,这些都是解放军将士们很陌生的,搞不好就会闹出国际笑话,贻笑大方。
于是,聂荣臻就虚心求教,请来很多专家,一起设计出了一套《阅兵典礼方案》,聂荣臻这才觉得有了一点眉目。
有了方案还远远不够,还有大量繁琐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部队分列仪式的操典动作采用什么方式,当时,世界通行的阅兵操典主要有苏式、英式和德式,英式的很古板,不用考虑,苏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式,特征就是大家熟悉的昂首阔步的“踢正步”,这固然威武霸气,但是训练起来也很麻烦,需要大量的时间。
聂荣臻考虑到,参阅部队都是从战场上刚刚下来的战士,根本没有多少时间训练,因此,聂荣臻就大胆地提出,开国大典的阅兵不追求形式,而是要重点突出我军官兵的英雄气概,因此,着装不要求什么军礼服,而是直接穿着上战场的军装,步伐也不求踢正步,而是直接用整齐豪迈的行军步伐。
其次还有武器的问题,当时解放军战士们拿的都是“万国牌”武器,各种样式的都有,无法整齐划一,聂荣臻就决定统一使用一种步枪,让驻扎在北京附近的所有部队,都把最新最好的步枪送来,配发给参阅部队。
当时,我军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坦克,但都是缴获来的,随时可能熄火,一旦停下来,就会挡住后面的坦克,造成混乱。聂荣臻也很担心这个问题,就让大家集思广益想办法,最后决定先挑发动机最好的坦克,哪里有破损,就拆掉其他的坦克,拼凑出一台还算像样的坦克来。
另外还有骑兵部队,动物毕竟不同于人,聂荣臻最担心的是军马在行进中,动作、速度不一致,还有随意大小便的问题,都需要想办法解决。
最后是最受世人关注的空军部队,我军组建空军非常晚,飞机也都是七拼八凑的日本老旧飞机,还有国民党起义官兵带来的美式飞机,型号不同,数量也少,再加上为了防止蒋介石派轰炸机来破坏,所有战机都必须担任警卫任务,怎么能分身来参加阅兵呢?
聂荣臻和周总理等人商量后,决定让所有参阅飞机飞两遍,第一次飞过去的飞机,立即转回来,接在后面再飞一次,形成双倍的效果。
而且,这些飞机还同时担任着警戒任务,全部是带弹飞行,如果敌机敢来捣乱,立即就投入战斗!
这些复杂繁琐的方案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更加复杂辛苦的训练,聂荣臻经常要到训练场视察,一待就是一整天,事无巨细都要看,务必把所有问题都在正式阅兵之前解决掉。
终于到了10月1日这天,一夜无眠的聂荣臻,连早饭都没吃几口,就来到集结完毕的受阅部队,最后又把所有流程都检查了一遍,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下午3点,开国大典正式开幕,聂荣臻作为阅兵总指挥,坐上指挥车,率领1.64万名受阅官兵,组成一个个方队,威武雄壮地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全场欢声雷动,为人民军队的英姿喝彩欢呼,但是,在聂荣臻心里,却始终紧绷着一根弦,一刻也不敢放松。
不过,千算万算,还是出了一次意外,一辆坦克在经过东华门时,突然熄火了,后面的坦克情急之下,顶着它走了几步,结果又奇迹般地发动了。
这一幕,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但聂荣臻却看得很清楚,心里非常着急,直到坦克重新开动,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开国大典结束后,已经到了晚上,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烟火晚会,中央还举行了国宴,款待各界来宾。
但是,大家都没有见到聂荣臻的身影,因此他太累了,开国大典一结束,他就回到了家里,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就倒头昏睡过去。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