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开始了,阵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在与太阳方向相反的天空,彩虹的荣耀不仅在于它庞大的外形以及耀眼的光彩,还在于它的稀有,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科学的奥秘(科学的奥秘演讲稿)
每个人都看见过彩虹,它总是出现太阳和雨滴共存的天空,在暴雨天气时,乌云密布,天空常常是阴暗的,然而,经太阳照射后,乌云间便会显现出一片蓝天,显然,这只是彩虹形成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那么彩虹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给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彩虹最大的特点就是五颜六色。
而且这些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那就是红色永远位于最上面,紧接着,从高到低依次是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色和紫色。
实际上,这些颜色并非是断层式变化的,其实是渐变的,它们相互之间有着细微的融合,而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颜色,那纯粹是因为我们眼睛构造导致的。
其次,彩虹的宽度是满月角直径的4倍,也就是约为2度。
第三个特点,彩虹的两端与观察者站立的位置,形成一个约90度的角,彩虹的弧度是永恒的42度。
第四个特点,假如你用一条假想的直线去连接彩虹形成的圆心,这个点被叫做反日点。那么你的眼睛以及太阳,这条线势必要窜到地下,因为彩虹的圆心通常位于水平面以下。
最后,当太阳升至水平面42度以上时,彩虹将彻底消失在水平面以下。
太阳在天空中所处的位置,会随着你所处的位置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在高纬度地区的夏季,太阳要比低纬度地区升的高。冬季则相反。
因此在法国,没有人能在夏天的中午看见过彩虹,因为此时的太阳升到水平面的42度以上。
除了彩虹,还有一种叫做霓,也叫做副虹,那么彩虹与副虹有什么关系呢?
彩虹种类的丰富程度也是惊人的。看着一样的彩虹,事实上是不存在两条一模一样彩虹的。
即便是同一条彩虹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外观。偶尔一道副虹辉会伴随着主虹出现,而副虹的颜色相对较暗。
位于天空更高处颜色排列顺序与主红相反,紫色位于最上面,红色位于最下面,副虹的弧度通常更大,为51度,副虹的脚直径为4度,是主虹的两倍。
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主虹与副虹之间的天空明显比周围天空暗,就算副虹没有出现,我们也会发现主虹上面的一片天空要比下面的暗。
这片区域被称为“压力山大带”。因为早在公元前200年,希腊的哲学家压力山大最先描述了这个现象,所以,这个区域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如果再认真观察,会看到紧接着主虹内侧最高处,可以看到一道不太紧凑的,比较窄的彩虹,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更少的情况下,在同一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不止一条彩虹,而是一系列类似的彩虹,这些彩虹被称作“候补彩虹”。
知道了彩虹和副虹,那么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
其实彩虹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纯粹的光学现象。
因为彩虹的外形不会随着我们观察它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看彩虹,它都是圆形的。
而且,令人惊叹的是,不只是一条彩虹,而是有无数条彩虹,在我们的每一个观察角度上都有一条彩虹,所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彩虹的正面。
所以说,彩虹不是物质,它只不过是光耍的一个把戏。
也许有人会质疑,认为,彩虹一是具有某种确定性,否则照相机为啥能轻易捕捉到彩虹。
其实,照相机的原理和人的眼睛如出一辙。
所以彩虹不是物质,彩虹就像转瞬即逝的幽灵,是一条悬于空中的光谱。
彩虹没有实体,也没有持久的属性,我们无法用手触摸它,有人迷信彩虹下面都埋着一个神奇的宝物。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天象论》中,最先尝试理性地理解彩虹。他意识到彩虹不是物质的,在空中没有固定位置,而只是一种随着我们观察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的光的游戏。他认为,彩虹的颜色与光的衰减程度有关,衰减最多的是蓝光,衰减最少的是红光。
之后,关于彩虹的研究,就停滞了约1700年,直到1266年,英国哲学家,科学家罗杰培根,首次测出祖宏的弧度是42度。
同时期还有一位多米尼加以德国物理学家狄奥多里克德弗雷博尔格,在1304年出版了《彩虹以及光线带来的印象》,这本书对宗世纪的物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指出,每滴雨都能形成属于它们的彩虹,这一基本观点,将要揭开彩虹的奥秘。
他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球模拟一滴雨,这个玻璃球除了比真实的雨滴大得多,其他方面的相似程度接近完美,因此,他可以十分仔细的研究太阳光线在球内的运动路线。
实验结果表明,主红是光线穿过一滴雨的产物,过程是光线进入雨滴时发生第一次折射,然后在这滴雨的内壁上发生内部反射,随后再穿出雨滴进入空中时发生第二次折射。
所以说,雨滴是形成彩虹的主要原因,那为什么彩虹一直庄严地停在原处,却没有塌掉呢?
其原因是,彩虹并非是由同一批雨滴形成的,当一批雨滴降落后,其他雨滴紧随着过来填补空缺,所以每个人看到的彩虹都是不同的,而是由相继而至的雨滴形成的连续的不同彩虹。
狄奥多里克虽然获得许多成果,但是关于彩虹的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无论观察者和雨滴之间的距离是一米还是一万米,为什么主虹总是在反日点的42度处形成?狄奥多里克没有给出答案。
此外,雨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不同的光衰减,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颜色,这些问题都超出了狄奥多里克的解答范围。
科学的探索就是需要人们前赴后继的加入。狄奥多里克的成果被遗忘了将近三个世纪后,直到勒内笛卡尔用了同样的推理方法,独立地重新发现了它们。
1637年,笛卡尔发表了《论大气现象》,陈述了自己关于彩虹的发现,借助光的折射原理笛卡尔成功的证明了太阳,在经过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后会从固定的方向穿出形成彩虹的雨滴,这个方向的角度大约是42度。这是人类关于彩虹弧度的解释。
伊卡尔的研究成果,不止如此他还研究了,富虹他发现,如果光线在进入和离开,一滴雨时经历了两次反射以及两次折射,他们会在大约51度的固定地方,再次出现,这正是副虹弧度的观测值。
而彩虹颜色的奥秘,还要等牛顿来解开,1666年,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微积分的同一年,这位年仅24岁的英国物理学家用棱镜将太阳白光分解成不同的颜色,这正是彩虹的颜色,事实上,那个我们眼中单一的彩虹个体,其实是一系列微微错开排列的不同颜色的弧形的集合。笛卡尔和牛顿二人几乎解开了彩虹所有的谜团。
关于彩虹的前世今生就讲的差不多了,大家是怎么想的,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