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古为镜”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唐贞观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朕亡一镜矣!”
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整容展衣,配饰易履,无不显示出镜子在家居中的突出功能,摆放位置和使用频率。生活中离不开镜子,生活中到处都是镜子,生活本身就是一面镜子;不同的镜子映照出的形象不同,不同的镜子引发出的感想也不同。长此以来,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镜子文化”。在文人墨客的眼睛里更是“触镜生情”,“镜藏百味药,难医独相思……”。每句读来都不禁让人临窗遐想,扶案沉思。如:
柳中庸(柳中庸征人怨)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唐·温庭筠《菩萨蛮·山重叠金明灭》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唐.李白《古朗月行》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唐.李白《长门怨二首》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米兰辞》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慧能《菩提偈》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南北朝·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清晨窥古镜,旅貌近衰翁。
——唐·许棠《新年呈友》
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唐·柳中庸《秋怨》
冰消出水镜,梅散入风香。
——唐·李世民《除夜》
恍惚夜川里,蹉跎朝镜前。
——唐·沈佺期《览镜》
在渺如烟海的史记诗词中,有一句脍炙人口、让人读罢唏嘘不已的诗句,那就是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也不知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情形之下,高堂内悬挂的镜子,突然呈现给诗人的竟是一个人清晨满头青丝,黄昏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感叹。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最是人间花月好,却叹光阴留不住。”时间在变,人也在变。有些事,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生活中有泪水也有感动,有曲折也有坦途,有机遇也有梦想。一路走来,我们熟悉了陌生的世界,熟悉了陌生的面孔,遇人无数,匆匆又匆匆,有些成了我们忘不掉的背影,有些成了我们一生的风景。
在镜里,我们只能看出自己容貌和衣着的不足和欠缺。看历史才能让自己明白各个朝代的成败兴衰,而可以交心的知己,却能直言不讳地向你提出本身的缺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细心观察每个人的优点,对照自身的不足之处;结交可以直言规劝的诤友,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好。从而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找一面镜子,认真地端详一下自己。与深藏在粉饰、挂饰、装饰所掩盖在皮囊角落里的那颗心做一次认真对话。
人行走于天地之间,在相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里我们为了生计,匆忙奔波;镜子亦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种类的镜子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子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文/玉阳山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