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写的长篇小说,以现实主义刻画了“儒林”里各色人等,用讽刺的手法,对明代的吏制、科举、礼教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当然,《儒林外史》仅为“小说家言”,并不同完全等同于史实,但仍可管中窥豹,从中看见一些明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和这个阶层的堕落,以及科举的利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作为一种人才选拨制度,科举制存续1200余年,一定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这些,它不可能盛行于整个东亚文化圈,延续千余年——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是1919年的越南阮朝。1200余年间,东亚文化圈累计几十亿人口,其间的聪明人数不胜数,不可能将一个完全不科学、不合理的制度延续下来。其实现在的高考制度,仍可以视为科举制的改良版,只是去掉了其中的不合理成份,并降低了它的重要性。事实上,在科举制之前或与它并行过的各种人才选拨机制如“荐举制”“门阀制”等,都不能跟科举制最根本的合理性——最广泛、最基本的公平——相比:同一套试卷面前,不管你是王侯将相弟子、贩夫走卒后代,都一视同仁,没有差别。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故事梗概)
后人画的范进中举图图源|网络
我们现在熟知《儒林外史》,是因为其中的一节《范进中举》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那么,范进中举后,后面怎样了,做了些什么?
范进中举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用古话来说,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且看范进中举后生存状况的改变就知道了。
范进中举在书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前一回书说到山东汶上县周进读了几十年书,没有中举,私塾老师的职业也丢了,饭都吃不起,不得不跟着姐夫金有余学做生意糊口,到了省城,看见贡院,但自己没资格进院考试,不觉伤心得要寻死,一众商人看见,起了同情心,集资200两银子,给他捐了个监生资格,被“录遗”为贡监首卷。也就是说,他是被补录的。随后就像开了挂一样,进京中了三甲进士,升了御史,外放为广东学道——广东教育口的最高长官。
然后,范进就遇上了他。
范进考的是第三场南海、番愚两县的童生考试,童生换算成现在的学历,大概只能算小学生。那时候范进多大了呢,足足54岁了。《儒林外史》是这样写的:
因为周学道跟范进一样,人都老了还未中举,就特意留意了范进。再然后,范进就“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好日子来了。
范进中举后,他岳父胡屠户对他态度的改变就不说了,课文里都有写。说说送钱送房的:
你看,像不像你家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富商、地方政府奖钱送房一样?就算现在,广东第7名上个清华北大,也是没有问题的。
儒林外史连环画怕有些年头了图源|网络
范进中举后,进京会试,中了,先是考选了御史,然后授了山东学道。临行前,去拜访恩师周进,问周进在老家有没有亲朋故旧需要他关照的。周进想起自己教私塾时,有个叫荀玫的学生,便托他必要时关照一下。
这件事就说明,有个好老师多么重要。虽然荀玫没有受到范进的特殊照顾,凭自己本事录为童生第一名,但如果他没有考取,范进会不会多少照顾一点呢?恐怕不言自明。人的共情都是从自己的人身边开始,一层层地向外扩散,就如同周进可怜范进暮年未中举特意留心一样。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身边的人。就是现在,你知道有个office,优先推荐的,也肯定是自己亲近的人。
范进在山东学道任上,受老师周进之托关照荀玫,在生员名单里没有看见这个名字,寝食难安,幕客蘧景玉就说了一个故事,说这件事跟这个故事有点像。说是四川学道在一个叫何景明的人家里吃酒,何景明说,四川如苏轼的文章,该考第六等。这位四川学道就记住了,三年任期回去,再见到何景明,说,我在四川三年,没有见到苏轼来考,想来是“临场规避”了。范进说,这个叫苏轼的文章既然不好,查不着名字也就算了,但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到不好意思的。
知识点一:苏轼是宋代人,范进是明代人,相隔了几百年;知识点二,四川学道、山东学道,都是一省教育口的最高长官,科举出身,他们居然不知道苏轼?知识点三,范进自己说,他“诗、词、歌、赋都会”,求着周进面试,这才引起了周进的注意,把他的应试文章看了三遍,才读出其中的深意来。但一个文学技能如此全面的人,居然不知道苏轼?这就未免荒谬了。史载,明朝时,苏东坡声名就算没有现在显赫,但也不是寂寂无名之辈,读书人断不至于不知道他。
明清时代科举考场图源|网络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举制的重大弊端,即后人常诟病的“读死书,死读书”。科举文章的套路性很强,即后人常说的“八股”,读书人要想科举高中,就得研究其中的套路、技法,其严格程度,与现在的工科专业有得一比。如果说工科类专业严格遵循规则,倒也正常,毕竟那属于“匠”类,是训练熟悉和严谨的技能的,出不得差错。但圣人文章,八股如此,就让人无语了。
从范进中举我们还能看出,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命运的改变从来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缓慢和长期的过程。范进的恩师、广东学道周进如此,范进也是如此。范进从20多岁考到54岁,考了30多年;周进也是暮年才中。那些少年得志,飞黄腾达的鸡汤,听听可以,不能时时做这样的梦。在你没有熬出这碗鸡汤前,还是悠着点,别成了熬汤的那只鸡,汤给别人喝了,自己成了鸡肉渣——当然,那时你自己也不知道了。别人喝了鸡汤,谁还会去深究到底是哪只鸡熬的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