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周族的得名,既继承了其先祖后稷种植稷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因他们发明了区田法,而被称为周人,这与周代大力推广井田制是有其承先启后的密切关系的。
不窋读音是什么(不窋简介)
随着精耕细作的区田法的发展,粮食确保增产丰收,促使了周族不断地兴旺发达起来。在商代时,虽曾多次被商王征伐,不得已才离开祖先后稷的根据地,由山西西南部的水流域逐渐西迁到陕西西部的岐山周原,继续发展区田法,积蓄力量,把周族重新复兴起来。
同时,又逐步征伐周人的东北、北方、西北和西方各地的戎狄游牧民族以及各异姓国,扩张领土,进而蚕食商朝的同盟诸侯国,接着联合诸羌亲族,向商朝作总动员的进攻,经过几次交锋,最后灭亡了强大的商朝,建立起享国最久的、世界第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
可惜历来研究周史的,却忽略了周即区田形式的象形字,因周人实行区田法而得名。有了这个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促使农作物的增产丰收,才能供养大型的军队和统治机构,才能远征和开拓疆土,并进行封候殖民,确立了封建制度。
周朝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大飞跃。政治体系的完备,军队的严密组织,经济体系的完善,物资条件的优越,以及文化的昌盛,是奠定周朝800多年历史的基础,也奠定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基础。
后稷的所在地在山西稷山县一带,其后裔仍继承了种稷事业,故亦称稷,形成了稷部落。
自后稷传若干代,至不窋末年,因“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农”。这个大突变是因东夷族后羿夺取了夏的政权,由于太康“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所致。作为后稷世代当夏朝的农官的不窋,也因而“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即离开了祖先后稷的所在地稷山,也即农业发达的地区,向北方的戎狄游牧民族区躲避。戎狄与夏族、周族都是同族,所以周人往投依同族,是含有联合起来以抗东夷族的因素。不窋之名,由于失掉后稷之官,从此就不再以稷为族名,而另以住地为称,不窋又作不窟,窟与屈通,是窋即窟、屈。《史记·周本纪》作窋,而《国语·周语》作窟。崔述《丰镐考信录》谓“《国语》所称夏衰,盖谓孔甲以后”。这也只能说周人在太康失国时逃奔戎狄,待到少康复国后,周人又恢复在夏朝任稷官之职,从戎狄又回到了后稷故地。到了夏朝末年的孔甲时代,因商族兴起,不断削弱了夏势力,使夏朝衰落下去。
所以《国语·周语》说:“及夏之衰也,弃稷(指农官)弗务,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夏孔甲之时虽然衰落,但周人也不致失去稷官,只是随着当时夏朝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剧化,引起了内患外忧,也影响到周人对稷官的失职,即农业技术无法推广到全国。这种衰落情况,从孔甲一直继续到他的曾孙桀,这就是《史记·夏本纪》所说的“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结果被东夷族商人领袖汤所灭。周人完全失去稷官当在这个时候,并迫使他们不得不再次躲离故地,投奔戎狄之间。由于古籍缺略,以致这两次前后逃依戎狄之间,被写成一回事。同时也把不窋当成后稷之子,这样便引起历来史学家的怀疑。如司马贞《史记索隐》便指出,这“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张守节《史记正义》也引《毛诗疏》说:“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
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而梁玉绳亦因《周语》所言世为稷官,则非一代可知。“不窋身当夏衰,则非弃所生可知。“
崔述也认为:“不窋之父乃弃之裔孙袭为后稷者,不奋非弃子也。《国语》所称夏衰,盖谓孔甲以后;谓在太康之时,误矣。"因此,在后稷之后,不窟之前,可能失传了一段很长时间的传闻。
这一段很长时间,只有《竹书纪年》说:“少康三年复田稷,后稷之后不窋失官,至是而复”,即谓太康时的后稷失官,到少康三年,后稷之后又任田稷之官,一直到孔甲之后,商灭夏,后稷之后才丢了田稷之官,从此,他的一支嫡裔便以稷为部落姓氏,另一支后裔便以周为部落名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后稷弟台玺生叔均,而《海内经》又说叔均为后稷之孙。梁玉绳说是“西经误也”。据此,后稷传子台玺及孙叔均都为稷官,以后或遇上太康失国,其世系失传。
故戴震《东原集》中有《周阙代系考》谓:“史不曰弃卒而日后稷卒,且上承皆有令德之文,则继弃为后稷之官不一人。及最后为后稷者卒,其子不窋立。汉初咸知不窋已上代系中隔。”这种论断是有道理的。自叔均以后的后稷代系很多,由于失传,《史记》便误以为稷生不窋,把整个夏朝400多年之久的后稷世系全都漏缺了,直到夏末衰落,不窋北迁,才又有系可承了。
不窋之名,乃系最后一代后稷因失国北逃于屈地而得名,甲骨文的不字与爪字形类相同,也可通用。而窋即窟,就是挖地洞而居之称,窟亦即屈,必须用手去挖掘,不窋两字的含义,其实即掘字。
《说文》谓“窋,物在穴中虢”。又说“屈,无尾也。”今山西一带有很多挖窋洞以居者,当以不窋为首创者。
从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等遗址中,可知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羌戎族,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便营筑半地穴式房屋居住。不过是,不窋则系以这种半地穴式居住改进为向黄土崖丘横向挖洞穴居,因他擅长这种挖洞的技术,便被称为不窋。其听居窑洞的地方也被叫做屈了。《韩非子》有“鸟有周周者,重首而屈尾”。
这里把鸟的声音周周与鸟尾屈貌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微妙的关系,亦可透过这一点缝隙,了解到当不窋时才由后稷部落改称为周部落的内在原因,当然还有因耕作技术关系而形成周的名称关于不窋北迁的屈地,据《左传》僖公二年载晋国有“屈产之乘”,与《谷梁传》的注都说是屈邑产马,而《公羊传》注则以为屈产为出名马之地。《孟子·万章上》、《吕氏春秋·权勋》、《新书·善谋》都提到晋之屈邑产名马。《左传》庄公廿八年,还提到晋国的“蒲与二屈”,可见蒲、屈相近。盖屈邑产名马便称为屈乘。
所谓二屈即南屈和北屈,南屈在吉县,当为不先迁于此,再北迁至石楼的北屈,今石楼县尚有屈产河及其支流龙交河。后因河南也有屈地,因统称二屈为北屈,而吉县之屈亦为北屈了。
北魏时的鲜卑族屈突氏和关西羌族的屈男氏,疑与屈有关,是否为不窋的两个支裔分别向东北和西迁徙,而融入鲜卑族和羌族,还得进一步去深入研究。
关于周的起源,《路史·国名纪丙》谓:“黄帝臣有周昌,商有周任,周国久矣。”罗苹注:“或谓太公徙岐下之周原,号国曰周,非。”业已指出黄帝时已有周昌,当是黄帝族。并谓周不是因太王徙到岐山下的周原,才取国号为周,在此以前已号为周国了。周昌或已标志着黄帝族由游牧民族开始有了农耕经济,因周字即为用来耕种播种之状。
当夏孔甲之衰,后稷之后离开稷山故地而北迁到周昌之地,吸收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及夏代的井田制度,产生了精耕垅作的区田法。区田的产生,主要是用来对付干旱获得保收的一种耕作方式。
据《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据说每亩收到百石,后来汉朝汜胜之仿效其法,亦每亩获40石。区田不必是良田,凡山陵高坂斜坡都可耕作。牛耕所犁翻的土沟成条列,如土龙之状,故称为垅,垅与垅之间下陷者为圳,犹如田里的小川沟。
故《吕氏春秋·任地》谓:“上田弃亩,下田弃圳。”司马彪《庄子注》:“垄上曰亩,垅中曰圳。”夏纬英说:“上田是高旱的田,下田是下湿的田。亩是地经耕整后田中所起的高垄;圳是垄和垄间凹下的小沟。”所以上田弃亩,即高旱的田,把庄稼种在圳里,不要种在垄上;下田弃圳,即下湿的田,把庄稼种在垄上,不要种在圳里。这种垄圳的种植形成,是从犁耕翻起的条垄发展而来的。
古人便也由用木棍或耒耜点播而利用垄圳实行条播,从现在藏族、羌族等还边牛耕,女子边从后面条播青裸种子中可得到启发。由于后稷迁到丘陵斜坡地带,被迫放弃了肥沃的洓浍平原,犁耕已不适用,于是便改进成为区田法。而区田之法,必用锹锄垦掘,有犁不能用。区田必须多开井以备灌溉,才能确保丰收,一井能灌地5亩。上等区田,大区方深各6寸,耒去7寸,一亩3700区,每区可收粟3升,则每亩可收百斛。
北魏兖州刺史刘仁之在洛阳,于宅旁以70步之地为区田,收粟36石,则一亩可收百多石。古代一石合今3斗,即百石合今30石,在今天,也算是高产纪录。
区田的形状,很像甲骨文中的周字。大概是先周时代周族人聚居之地,外族人即以周族的族名称此地,遂有‘大周之名。周人自己则以此地形势高大广平,因而名曰‘大原。周族最初所居之周原,实即今山西之临汾。大概在商末周太王时,才从山西的周原西迁到陕西的岐山下,并以原来居住的旧地名,称其新迁之地,于是陕西才有了周原之名。”可谓论证精辟。
但必须补充一下,即后稷本在稷山,只是到夏孔甲衰落时,后稷之后才北迁到今临汾,即周昌故地,创作了区田,便因周昌故名及区田形状,被称为大周。以后到不窋时便又西越吕梁山迁到屈,即今吉县,再北迁石楼县之屈产河一带。
临汾西境位于吕梁山东坡,西坡则为屈产河及吉县。现在这一片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厚达200一400米,虽然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但在古代的地貌是带倾斜的,加之土壤瘠薄,干早严重,如不用区田法耕种,周族是难以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这里才需要用区田法来改造自然农耕的环境,如果在稷山的肥沃台地和平原里,则只用垅亩耕种法就能获得丰收,不必花很多气力去整改土地筑成区田了。
周人之所以首创区田,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继续其农耕事业,才在固有的垅圳耕作基础上发展为区田法,以少量干旱瘠薄的土地,供养人口日益孳繁的部落,使周人能繁荣昌盛起来,直到最后能灭掉世敌商朝,不能不算是普遍推广区田法的一个大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