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门十哲指的是哪些人(孔门十哲是哪十个人)
作者|羊皮狼
提到《论语》,大家肯定会想起课堂上朗朗读书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接触《论语》,是从一句句富含哲理又脍炙人口的对话开始的。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对话,所以俗称“孔子的朋友圈”
“孔子的朋友圈”,没有美食分享、没有九宫格自拍和优美的文案,只有简单却富含哲理的对话。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足以说明其思想之伟大。想要更好地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最好的办法是从孔子的弟子们入手。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广礼制,但春秋时期各路诸侯奉行止戈为武,相互征战,导致社会礼崩乐坏,民不聊生。
时局决定了孔子在官场上得不到重用,所以办私学推广礼制成为不二之选。孔子周游列国,一边求职,一边收学生。
孔子还奉行“有教无类”。据说,只要是有心学习,交一些干肉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国公》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名贤集》
孔子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学术精湛的有七十二人,称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人有十人学习更优秀,深得孔子喜欢,被称为“孔门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孔门十哲”按照“四科”分为:
德行科: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冉雍;
言语科:宰我、子贡;
政事科:冉有、子路;
文学科:子游、子夏。
颜回:“孔学班”的班长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生于鲁国,和孔子是老乡。比孔子小三十岁,但可惜身体不好早早逝去。孔子得知老天带走颜回,号啕大哭,甚至比自己儿子孔鲤死时更伤心。
一、忠厚老实、聪颖善思
颜回属于孔门里的超级学霸,很喜好学习,不仅能领悟孔子所教,还能就此举一反三。并且为人低调,不会将自己的怨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有一回鲁哀公问孔子他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选择颜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颜回忠厚老实,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才华很少外露,刚入孔门时大家都误以为他有些愚笨。孔子曾多次试探他,在课上提问他,但她表现的依然是有些愚笨。孔子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颜回不仅听懂了课上的内容,还能就此发挥辅导同学,妥妥的超级学霸。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不表示任何疑问,如愚者一般。但事后省察其言行举止,完全能发挥所学内容,回呀,他并不愚笨。”
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
别人讲话你啰嗦,别人私事你瞎说,别人夹菜你转桌,别人听牌你自摸。这是没有同理心的体现。
而颜回不会这样,他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别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史记》中记载着孔子与颜回的一个故事:
有一回,孔子周游列国寻找工作,带着学生经过两个小国蔡国和陈国的交界处时,被当地的百姓所围困。
被围困数日里,孔子和弟子缺少粮食,食不果腹,一些弟子也因此患病。看到弟子因此而遭受苦难,孔子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于是便找来自己最宠爱的三个弟子——子路、子贡、颜回,希望能从他们那获得安慰。
首先是脾气暴躁的子路,他认为是自己的仁德修养不够,所以被别人围困。
子路遇到困难就开始自我怀疑,没有考虑外在客观因素,是不自信的表现。孔子则举了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和智者比干的故事来驳斥他,这些人品德高尚,充满智慧,但还是难逃厄运,所以被围困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仁德。
对子路失望的孔子找来子贡,子贡比子路情商高,但子贡却说:“老师您的理想太远大,应该要降低自己的理想。”对于子贡的回答,孔子更加无语了。孔子可是至圣先师,怎么会因为一点挫折就选择妥协,放弃自己坚守的理想信念。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一国军队,可以让其丧失主帅;但一个有志气的人,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理想志向。这足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理想坚定地守护。
蹭了两鼻子灰的孔子抱着最后的希望找来颜回。关键时刻还得是班长出手,颜回说:“理想远大是好事,怎么能遇到挫折就降低,如果没有仁德被人围堵是我们的错。但我们明明道德高尚,为什么被围困,那是因为围困我们的人道德水平太低。”
颜回的回答让孔子很满意,他面对挫折坚守理想,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孔子的想法,分担孔子的忧愁。
三、安贫乐道的精神
孔子认为穷也有穷的乐趣,不能因为穷就去干不当的事获取财富,搬砖赚钱而不是去小偷小摸。这就是孔子认为做人的标准之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手臂当作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啊。如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如同浮云一样。”
颜回的家庭并不富裕,住的是破烂不堪的茅草屋,阳光、大风、雨水如入无人之境,土匪来了也得留下两块肉再走。
即使如此贫困,一家人依然是安贫乐道。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颜路很有远见,没让儿子去搬砖赚钱养家,而是发展颜回成为同班同学,一起学习知识,可谓上阵父子兵。颜回也很争气,勤学好问,帮助同学解答疑惑,并且乐在其中,真正做到了安贫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箪饭,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
如果给德行科排个名,颜回妥妥的第一名。
冉伯牛:活不过第一集的“男主”
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也是鲁国人。
冉伯牛苦到刚一出场就领了盒饭,如果《论语》是一部电影,那冉伯牛只能是开头的广告。
冉伯牛年纪轻轻就患了重疾,孔子去探望他时,在窗外握住他的手,叹息天命不公,连说了两遍“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相关史料对冉伯牛的记载非常少,所以他的德行到底如何无法考证。但孔子说他好,那就是真的好。
冉雍:可以担任一国之君
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还有一个坑儿的爹,他爹行为不端进了监狱,身边的人就以此为借口攻击冉雍。
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
译:孔子谈及仲弓,说:“耕牛所生的小牛有赤色的皮毛和端正的两角,即使人们不想把它用于祭祀,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冉雍深知在家望父成龙是不可能的,只有靠自己才能有出路。于是他每天疯狂地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终于在冉雍不懈努力下,他被人推荐去当了鲁国权臣季氏家族的总管。
初入官场,就当上了小领导,多少有点职场焦虑,于是便向鲁国政坛的过来人孔子请教。
对于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告诉他三个重要知识点:
第一,先有司,也就是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
第二,赦小过,也就是原谅别人的小过失;
第三,举贤才,也就是推举任用贤能的人才。
冉雍不知道如何发现然后举用优秀的人才,孔子就告诉他:举用自己了解的人才,自己不了解的人才,自然会被别人发现。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论语·子路》
冉雍听从老师的指导,礼贤下士,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政绩卓著。但是在季府为仕三月,季氏对他的劝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于是辞去官职,复从孔子。
冉雍出身不好,但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最终成了孔学班的优秀毕业生。
对于冉雍,孔子的评价是:冉雍可以担起一国之君的重任。由此可见冉雍的德行之高。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冉雍啊,可以让他担起一国君王之任”
闵子骞:后妈虐我千百遍,我待后妈如亲妈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
闵子骞最重要的特点是孝顺。孝顺是孔子最看重的品德之一,也是礼制的重要内容。
闵子骞孝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芦衣顺母的故事。
芦衣顺母
闵子骞母亲死得早,他爹深知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也深知自己不能守活寡,所以就给闵子骞找了个后妈,但这个后妈是闵子骞苦难的开始。
不久后,后妈生了两个孩子,后妈十分体贴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对闵子骞却是又打又骂,常常让他干家里的脏活累活,即使如此,他也毫无怨言,很疼爱两个弟弟,也不痛恨后妈。
一年冬天,后妈给闵子骞和两个弟弟做了冬衣,两个弟弟的冬衣内衬塞满了棉花,保暖厚实。闵子骞的则塞满了芦花,看着很厚实,但一点都不保暖。在寒冷的冬天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端水的手止不住地颤抖,即使这样依旧逆来顺受,毫无怨言。
一次,父亲带着三个儿子赶车去拉货,作为哥哥闵子骞拿着绳子赶车。闵子骞穿着芦花款冬衣迎着寒风,手冻得直打哆嗦,牵车的绳子不小心掉下了地上。父亲看到他穿得比弟弟还要厚实,却如此不抗冻,怒火中烧,拿着鞭子抽打他,抽第二鞭时,闵子骞的冬衣被抽破了个洞,芦花瞬间露了出来。
父亲终于意识到他的冬衣是“假棉衣”,想到闵子骞受的委屈,气得流下了眼泪。
回到家,气愤的父亲就要休了这个恶毒的后妈。但闵子骞深知两个年幼的弟弟不能没了妈妈,所以就恳求父亲说:家里不能少了母亲,少了母亲就不能算家,而且“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闵子骞受尽委屈,却依然以德报怨,这种精神打动了父亲,没有休了后妈,从此家庭开始变得和睦美满。
孔子得知闵子骞孝顺的故事后,称赞他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译: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异议。”
一般来说,父母兄弟向外人称赞自己都是自家人帮自家人,相当于免费的“水军”,但子贡的父母兄弟称赞自己的话,别人都举双手赞成,足以说明子贡的孝顺。
芦衣顺母的故事传遍鲁国,闵子骞也因此得到了做官的机会。
当官的闵子骞依然品行端正,爱民如子。但鲁国权臣季氏贪权贪财、压迫百姓、破坏礼制,因此闵子骞毅然辞官,即使千金也难买其心。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雍也》
译:季氏派人请闵子骞任费邑的邑宰。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地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北面去了。”
如果用《论语》里话来总结德行科,那就是:
子曰:“骥(jì)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
千里马被人称赞,不是因为跑得快,而是道德高尚。跑得快是千里马的才能,但没有坚毅、忠诚的德行,则不能为人所称赞。
孔子最重视的是德行,才能只能是浅层的表现,德行是内心的体现。道德品行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当官的有德行,百姓可安居乐业;百姓有德行,社会稳定繁荣。
点个赞吧!悦读给你答案![玫瑰][玫瑰][玫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