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汉灭亡,邓艾与钟会“二士争功”,结果全都死于这场权斗之中,成都也被搅得天翻地覆。在这一番鸡飞狗跳之中,一个将军拿着擦亮的宝刀,带领士兵包围了一座府邸。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50字(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原文)
这位将军正是前魏国大将庞德的儿子庞会。因为庞德曾经在襄樊大战中被关羽“水淹七军”,随后死在关羽手上。庞会早早发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锦江河口”,现在趁着成都大乱,把关家灭了满门。
但关二爷毕竟是“武圣”,广大人民群众是不肯接受他绝后的。因此,民间普遍认为,关羽的第三子关索,逃过了这一劫。
说到关索,这个名字对于文艺爱好者来说,算是个熟人。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个名字就有点让人茫然了。关索?史书上没说有这人啊?他到底是什么身份,有没有什么书籍能解释一下呢?
说“书籍”,“书籍”到。1967年,在上海嘉定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本古书。这古墓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墓,因此古书上的字也不用翻译,找古书的名字也毫不费力。
只见这古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这么几个大字:《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后面还有同系列的《花关索认父传》、《花关索下西川传》、《花关索贬云南传》。大家将这四本书合称为《花关索传》。
从书本的标题上看,这肯定不是什么正史,而应该是一个评书话本。不过即使如此,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也十分高兴了,毕竟这本书的出土,意味着“关索”并不是一个只停留在人们口中的传说,还真的有故事落实到了纸面上。
结果大家一打开这《花关索传》,一股熟悉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了:这跟《三国演义》里的开头也太像了吧?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开篇词,其他部分不说一模一样,也称得上是极为雷同了。
当然,没有开篇诗也很正常,“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大才子杨慎写的,这《花关索传》是在一个明成化年间的墓中出土的,距离嘉靖朝得有个小四十年了,不可能穿越回去。
这《花关索传》和《三国演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大家带着好奇继续往下看了起来。不一会儿,大家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这《花关索传》应当是《三国演义》的“番外篇”,甚至可以称为“同人作品”,换句话说就是除了人物是同一个人,其他的都不一样。
第二,这《花关索传》没能流传下来也是有理由的,因为这话本里写的东西是真不太行,简直可以称为“魔幻历史主义”。
那么,这《花关索传》都写了什么呢?
首先,《花关索传》顾名思义,说的是传说中关羽第三子“关索”的故事。这“关索”是哪来的呢?《花关索传》中表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为了齐心协力干大事,就相互约定去杀掉对方的妻儿老小,以绝牵挂。
可能不少人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三观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有一说一,作品是作者意志的投射,想想《三国演义》同时期的《水浒传》,对女人是什么态度,就能意识到这种情节在当时的白话小说中并不稀奇。
但问题是,刘关张是汉末的诸侯和大将,不是梁山上的土匪,这个写法可就太荒唐了,简直是严重影响铁三角的人物形象了。当然,更影响人物形象的还在后面,也就是介绍关索身世的段落。
众所周知,关羽有两个儿子,长子是他的养子关平,次子是他的亲儿子关兴。而这个“关索”是哪里来的呢?是张飞在杀关羽家眷的时候,看到关羽的妻子胡氏在怀孕,所以于心不忍,把胡氏放走了。后来胡氏跑回娘家,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关索。
但给关索安排这么个身世,就有点不太对劲了,毕竟要是按照《花关索传》所说,关羽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长子关平已经出生,被张飞给抱了回来,然后胡氏被张飞赶走了,之后的关羽就跟刘张干大事去了。既然如此,他的次子关兴肯定是关羽建功立业之后出生的了。可要这么一说,那胡氏跑回娘家生下的关索的辈分应该更大一点吧?怎么还会排在关兴之后呢?
而且,张飞向来以粗暴的形象示人,在这个桥段里竟然心软了,人物形象确实高大了起来。
可是,宽恕弱小更像是“傲上而不辱下,恃强而不凌弱”的关羽能干出来的事情。张飞是对上层士族很好,却不把底层士卒当人看,他宽恕弱小好像不太对劲。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这个《花关索传》的主人公不是刘关张,而是关索。
在小说里,关索出生之后,7岁那年在逛花灯时走失,被一个叫做索员外的人收养,所以姓关名索。
不过也不知道汉末时期哪来的员外,要知道“员外”这个官职是三国时期魏国末年才设立的,而在小说里,这个时候的曹操还在当大汉忠臣呢。
关索在9岁那年,又进了一个叫斑石洞的地方,跟一个叫花岳先生的道长学习炼丹、兵法和武艺。而关索也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了个花字。不过人家是关二爷的儿子,所以大家还是叫他关索。
最后,关索18岁那年和花岳先生在山上修行。关索给师傅打水,一看这钵盂里竟然有一条九头蛇在戏水,关索觉得这水不干净,又不敢直接倒了,就自己喝了打算给师傅再打一碗。结果这“经验包”一下肚,关索当场就“满级出师”了。
出师后的关索想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见过亲生父亲长啥样,就问了一下母亲,母亲表示,你爹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关羽,现在随刘皇叔在西川,咱们可以去找他。于是,关索就带上了母亲前去寻父,这也就是第二卷的《花关索下西川传》。
说实话,这个史实也是错得挺离谱了,要知道关羽一生都没在西川待过,刘皇叔入西川之后他就一直都在镇守荆州。不过考虑到这本书主人公是关索,所以各位就看个乐吧。
接下来的《花关索传》就切换到了《西游记》模式,也就是做任务、闯关打怪。而且这个怪真的是字面意思上的“怪”,不但长得神头鬼脸,而且手里的武器还不同凡响。
比如关索在“主线任务”中,碰上了一个叫做鲍三娘的巾帼英雄,经过一番交战之后,赢得了鲍三娘的芳心。但鲍三娘是有个叫做廉康的未婚夫的,想跟鲍三娘成亲,得过了他这一关。
那这个廉康长什么样子呢?《花关索传》说他是个“身长一丈鬼头人”,鬼头人就先不提了,就说这人“身长一丈”,一丈是十尺,他这身高横竖也得过两米了。
而且他的弟弟廉旬更吓人,“头生一对朱砂角,项下毫毛似布针。水底伏得七八日,上阵常忍半周饥。身到头门长一丈”。对付这种敌人,个人认为可能叫孙悟空过来,更对口一些。
后来关索做完了所有的“主线任务”,带着自己的家室,也就是正妻鲍三娘,和妾室王桃、王悦两姐妹,成功进入西川,与关羽相认。随后关索就成为了刘皇叔手下的一位大将,屡立战功,风头比关羽还厉害。比如有一年,曹操在落凤坡大摆宴席,召集天下英雄,也把刘备请了过去。
说实话,可能没人能说清楚,正史中在汉中之战被刘备打败的曹操,是怎么“空间折跃”到了四川省德阳市的落凤坡的。而且德阳距离成都的直线距离也就70公里左右,可以说非常近了,曹操都能在这地方宴请天下豪杰了,怎么不直接杀进成都,活捉刘备呢?
而在这次宴会上,曹操还像模像样地“模仿”了一下鸿门宴,叫吕高在宴席上舞剑,伺机刺杀刘备。但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宗亲,当年这一套都没干掉他先祖刘邦,怎么可能还能忽悠到刘备?于是关索暴起,杀死吕高,曹操惶恐,把荆州割让给了刘备。
之后刘备攻打成都,碰见了两个扎手的守城大将,一个叫周霸,一个叫周仓。不知道这周仓跟后来给关羽提刀的是不是一个人。而在对战二周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出场,分别是摸鱼了半部书的张飞,没死在落凤坡的庞统,还有提前出场的姜维。
顺便说一句,正史中姜维在202年出生于魏国的天水,而刘备入西川是在212年。也不知道姜维是怎么以10岁的年龄,“空间折跃”到了西川,还领兵打仗的。
最后周霸、周仓将刘备派出的这些将领一一击败。不过想想《花关索传》里那些能呼风唤雨,上天入海的神魔敌人,张飞庞统姜维这些凡人打不过那确实很正常。而我们的主角关索压轴出战,在一个神秘妇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著名兵器宣花斧,依靠主角光环反败为胜,击败二周,协助刘备定都成都,做了刘备的开国功臣。
在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有疑问了,既然这关索这么厉害,又有武力又有法力,还有仙人相助,战斗力远超关平关兴,那关羽败走荆州的时候关索在哪?怎么不救一救呢?
对于这一点,作者也想到了。不过,作者虽然没有整出来什么“机械降神”的操作,类似于李元霸被雷劈死这种生硬情节,但找的借口也不怎么样。关索后来跟刘备的养子刘封吵架,刘封说以后我能继位当皇帝,关索表示一派胡言,刘备死了也有我爹呢,凭啥轮得到你当皇帝。
这话就有点没边了,当时的刘备已经立了刘禅当太子,刘封横竖不可能轮得到的。而且刘备是汉室宗亲,虽然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但他是肯定不能继位的。
后来俩人吵到了刘备面前,刘备就把这俩人全都贬了,把关索扔到了云南。结果关索就错过了在荆州救下关羽的机会。后来关索出山,率领鲍三娘等人,在刘备征吴的战争中给关羽报了仇,还把孙权给杀了。
最后,刘备在对关张的思念中去世。诸葛亮也辞了职,回到隆中躬耕,关索在云南本来因为水土不服染了疾病,顶着一口气给关羽报仇后也去世了。
说实话,如果光看结尾的话,估计不少人会怒骂这写的啥结局,北伐不伐了吗?但是各位想想,这刘备连孙权都杀了,江南半壁不就已经到手了,以后北伐不是太简单了吗?所以诸葛亮辞职走了也挺说得过去的。
通读完了《花关索传》,想必不少人都会被这部书瑰丽的想象力所折服。但关索的故事,其实在民间早有流传。比如《水浒传》中,就有不少好汉用“关索”作为自己的绰号。而这部《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传》,也能看出来,这只是一部对民间关索故事的总结。
虽然关索是一个虚拟人物,但他的塑造,包含着人们对于关羽的敬仰。随着关羽在历朝历代中被封王、封圣,他与老百姓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因此,老百姓才会虚构出这个“关索”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出来,关索的行为模式更像梁山好汉,充满了草莽气质。同时,《花关索传》中对曹魏和孙吴近乎夸张的贬低,也寄托了人们对于蜀汉政权的向往。
而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也是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整理而来的,而且改编力度也很大,都把关羽亲生的关平改成义子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没有“关索”呢?
其实严格来说,关索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出现过的。只不过对情节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就一个镜头,说是诸葛亮南征的时候突然蹦出来了一个关索,说自己是关羽第三子,领了兵然后打仗,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个人出现了,可谓是无头无尾,直接把他的戏份去掉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罗贯中之所以不肯采用关索,大概是因为他在著作三国演义时,“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虽然写起来天马行空,但人家也不是瞎写的,尽量都把情节写的合理,并与历史的脉络大致真实。而关索的故事与正史可谓是离题万里,也难怪不被罗贯中所采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