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父子侄三人在书法上的造诣各有千秋,今天我们来讲讲主人公王羲之的侄子王珣。
王珣图片
王珣与王羲之的关系(王珣伯远帖)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生于公元349年-400年6月24日享年51岁,王珣出身贵族琅玡王氏,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士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东晋建国后流行一段佳化王与马共天下,其祖父就是丞相王导、父亲为中领军王洽。最初王珣担任桓温的掾属,与同僚谢玄都被桓温所敬重,后转任主簿。当时桓温正进行北伐,军中机要事务都交由王珣处理。
太和六年即公元371年,跟随恒温北伐平定叛乱,王珣因功封东亭侯。其后转任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后,王珣调任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以上讲述的是王珣的出生背景和职场工作,紧接着我们来说说王珣撰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伯远帖》,也是三王存留在世的唯一草本真迹。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伯远帖》是王珣写给远房堂兄王穆字伯远的一封诉苦信,具体因何事呢?我们接着往下阅读:
晋孝武帝在位期间(372—396年),谢玄、谢安都是当时的权臣,王珣作为谢氏家族的女婿,颇受庇佑,仕途一帆风顺。东晋建国初琅琊王家势力独大,后因谢安指导的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历史大战《淝水之战》,彻底奠定了谢家逐步登入司马家的历史舞台并大有取代琅琊王家之势,因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导致王谢两家不和,最终王谢二族彻底交恶。但王珣由于得到晋孝武帝的宠爱,所以依然历任要职。一天,谢安下令要把王珣调到江西南昌任豫章太守,实际上是想把他赶出都城建康。王珣坚持不去。
原本王珣和其妻谢氏夫妻恩爱美满,小两口在家过着他们俩舒坦的小日子两眼不闻窗外事,不再过问王谢两家族政治上的事情,一心只沉迷于吟诗作赋,奈何因两大家族的政治原因交恶后,就关系到家族青年才俊站队的事,谢家坚决要求谢氏断了王珣的关系,而王家这边也强烈要求王珣休掉其妻谢氏,在两大家族的胁迫下王珣夫妇没有选择妥协,誓死要在一起,两边家族无奈只好采取强硬手段,当时谢家谢安是朝中的权臣谢家势力庞大,琅琊王家稍占弱势,朝中无人敢为王珣说情只作壁上观,王珣看透了职场的冷漠无情,而自己势单力薄又没法跟谢家抗衡,当谢安要把他赶出都城建康时,这样夫妻俩就会分隔两地,而此时王珣心中的无奈和心酸只有他自己本人才能深有体会。
那些天,他心中十分郁闷,就写信给当时任临海(今浙江台州)太守的堂兄弟王穆(字伯远),向他倾诉自己心中愤怒和不满,想到伤心处笔下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这就是传承至今流芳千古的《伯远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片
下期我们再说说天下第五,六行书的故事由来分别:杨凝式的《韭花贴》,柳公权的《梦诏贴》,感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收藏谢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