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北京城里没有了老北京人!
那老北京人,都到哪里去了?
北平是哪里(北平是哪里的旧称)
说起来,您可能不信:二环里四九城的老北京人,都到六环外了!很早之前就有个数据,显示北京常住居民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住在六环外,其次就是居住在五环和六环之间。
其实从80年代开始,北京二环四九城的老街坊就开始拆迁,到了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拆迁高峰,近几年腾退的加速更是加快了老北京人走向五环、六环的步伐。在胡同里走访老街坊时,遇到的大部分是老街坊,中年人、年轻人真的是比较少了。
其中的原因,大多是追求居住条件的改善,五环、六环的产业带动年轻人就近就业、居住;而老街坊的留守,主要还是对四九城的故土难离情结,更重要的是四九城里便利的医疗条件,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孩子的上学。
因此,现在的北京城里就有些尴尬了:
四九城里,没什么北京人;
高档小区,没什么北京人;
公司单位,没什么北京人;
景区景点,没什么北京人;
饭店餐馆,没什么北京人’
……
没有了老北京的北京城,现在是这样的:
胡同少了,园区多了;
大院少了,高楼多了;
讲规矩的少了,乱来得多了;
听戏的少了,看电影的多了;
提笼架鸟的少了,遛狗逗猫的多了;
悠闲玩耍的少了,匆匆忙忙得多了;
北京城现在也许不局限于二环内的四九城,吸收了宣武、崇文的东西城,还有四环内的海淀、朝阳也都算是了。但老北京的那股子劲儿,却没能外延、拓展出来,反而留在胡同里的老北京那种品质、那精神头儿,越来越少、越来越淡了……
老北京人讲规矩
宴席请客什么时候邀请,座次怎么安排,
筷子怎么放,端茶倒酒怎么做,
那都是要讲规矩的。
提前邀约,那是必须的,当天的那就是喊;
主客坐北,筷子天圆地方手握七寸;
酒要倒满,茶不能满。
绝不会主客、老人不坐下、不动筷子,自己先坐、先吃的;
更不会见着爱吃的,胡吃海塞乱吃的,
输人但不能输姿势。
老北京人气质但又不乏幽默
许晴、王菲、冯小刚、葛优、梁天、姜文,
气质优雅到空灵天后,
幽默起来也是经典。
有水平、有深度,
更是有内涵,让你高兴,
但绝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让你思考。
可以从家长里短引申到国家大事,
可以从小葱拌豆腐,聊到秦皇汉武。
在胡同里走访,不起眼的大爷,让你感觉: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老北京人有点“贫”
四九城六百年古都文化积淀,
滋润了老北京人。
民国的老北京,文化氛围达到巅峰,
延续至今。
老北京人,打小就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这就是外地人、乃至全国人常说的:
老北京人有点“贫”。
《贫嘴张大民》里的张大民,
《情满四合院》里的傻根,
那就是老北京人的贫。
贫也贫得有道理,
贫也贫的有气势。
骂人,绝不带一个脏字,
夸人,能变着法儿让你找不着北。
老北京人的“贫”,
是老北京人不出洋相、不接下茬的范;
老北京人的“贫”,
就是老北京人见多识广、文化底蕴的体现。
老北京人有点“不上进”
老北京人生在四九城,长在皇城根,
骨子里的“京城范”。
让老北京人低三下四的溜须拍马,
让老北京人左右逢迎般的作揖陪笑脸,
“姥姥”!
老北京人靠本事上班,凭能耐发展,
走到哪儿,咱都是“爷”!
老北京人也会动用资源,也会报团,
也等着拆迁,也盼着腾退,
但咱就这“范”!
提笼架鸟斗蛐蛐,
听戏喝茶侃大山,
这就是老北京人的生活和追求!
老北京人有点“馋”
爆肚儿、炒肝儿、卤煮,
焦圈儿、豆汁儿、炸酱面,
……
说到吃,老北京人能说半天,不带重样的。
老北京的“馋”,
不是饭来张口,而是自己动手;
老北京的“馋”,
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常便饭。
就一个炸酱面,那讲究多了去了:
酱得是六必居的干黄酱,天酱园的甜面酱,
肉得是五花肉,肉丁要大,
炸酱得是小碗干炸;
面得是手抻的,不过凉水,“锅挑儿”;
菜码,最少得是三样起,得是时令的、新鲜的:
春天吃青蒜、香椿芽,
夏天得是焯过的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
……
这就是老北京人的有点“馋”,
地道、讲究。
“吃了吗您?”一个“您”字,就是老北京的一种习惯;
“常四爷,您吉祥!”一声“爷”(二声),透着老北京的讲究和传承;
“师傅,劳驾,借光儿!”一句“师傅”,透着老北京的亲切和文明;
叫你“哥们”、“姐们”,那是年轻人的瓷器;
叫你“小子(贼)哎”、“孙子(贼)哎”,那是好久不见的亲切;
虽然老北京人越走越远,越走越散儿,但听着、想着老北京,那就是一个舒服。不管二环里、四九城里拆迁、腾退到什么样子,但总有些老北京在坚守,那就是老北京的“魂儿”。就如现在的建筑、文物、手艺申遗,老北京的“范儿”更应该存留下来,传承下去。
毕竟六百年的皇城根儿下,老北京人走到哪,都昂着头!
发表评论